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性电影”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来看是与时代潮流相逆的。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电影观念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三十年代电影的进步与发展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本文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追本溯源地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软硬之争”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电影本体,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方面对“软性电影”理论进行全面的剖析。此外,由于当下电影创作中强调的视觉冲击、娱乐功能与“软性电影”理论所倡导的电影观不谋而合,并且电影创作在商业主导下形成了过分迷恋视觉效果以及浅层娱乐的现状,导致电影出现了即将走向歧途的危险。电影如果过分的强调视觉与娱乐功能,而忽略其内部的艺术规律,最终将走上一条歧途。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后设的立场,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软性电影”:一方面挖掘其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另一方面,发现“软性电影”理论的不足,并以此审视当代电影创作与电影批评中的缺点,避免中国电影创作走向同质与庸俗;进而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下电影困境的方法;最后,分析“软性电影”与当下电影之间历史扣连关系的意义所在。因此,本论文对“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且从电影本体分析“软性电影”,通过对软性电影观的进一步探究,结合当下电影发展现状,揭示软性电影与商业经济背景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软性电影对当下电影的隐喻。此外,从“软性电影”的理论出发,寻找解决当下电影困境的方法,探究“软性电影”的理论主张给我们的启示,论述“软性电影”对当下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