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地区早在20年前就发现了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目前仍然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之一,但是该区存在煤成油气资源潜力和成藏作用不清楚等问题。作者综合利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分布、演化、所生成的油气地化特征以及运聚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冀中坳陷北部残余石炭二叠系呈西倾,单一斜坡状北东向展布,其翘翘板式的构造演化史,导致现今残余厚度、煤岩及湖相泥岩均于葛2-葛5-文23一带最厚,向两侧逐渐减薄。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对残余煤系烃源岩的生烃史进行了恢复,得出石炭-二叠系不同构造带生烃史不同,三叠纪末期全区刚接触生烃门限就被抬升,中生代末期只有文安-杨村斜坡一带再次生烃,目前文安-杨村斜坡、河西务斜坡和深洼是二次生烃有利区,最早河西务斜坡39.5Ma前开始生烃,最晚文安斜坡12Ma前开始生烃。已发现煤成油气藏主要集中在苏桥-文安构造带,所产煤成气甲烷含量80%左右,重烃含量较高,超过11%,δ13C1分布在-35.6‰~-38.2‰之间,苯指数和甲基环己烷指数分别大于10%和50%,稀有气体40Ar/36Ar值大于500。与煤成气伴生原油当中具有姥鲛烷优势和低碳数正烷烃优势,低伽马蜡烷指数(<0.2),胆甾烷C27>C28<C29呈“V”字型分布模式。二次生烃中心控制了煤成油气藏的分布,但输导体系控制了煤成油气的运聚,从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连通性、二叠系砂体展布和断裂体系方面,对冀中坳陷北部煤成油气运聚规律综合分析。碳酸盐岩经历长时间淋滤,文安斜坡和杨村斜坡南部二叠系砂体厚度大、连通性好,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运移场所,断层紧闭程度小于20Mpa时,是煤成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距、上部组合厚度和下部组合厚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断块圈闭的封闭性。最终筛选出文安斜坡苏桥-信安镇一类有利勘探区、泗村店潜山-河西务地区二类有利勘探区和葛渔城-码头三类有利勘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