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不断拉大,也出现了教育发展的不平等现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推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更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因此,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不平等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展开了深入的定性研究探讨。在国内的文献中,从定量角度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文章却很鲜见。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对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对推动教育平等程度在我我国的逐渐提高略尽一点微薄之力。遵循这一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并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成果,及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说明其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介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衡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之一——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利用教育基尼系数衡量我国教育总体的不平等程度;最后利用分形理论预测我国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发展趋势。结论如下: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不平等现象仍是广泛存在的。近些年来,教育不平等程度已经在逐渐减小,按照分形理论的预测方法,未来中国教育会逐渐向平等方向发展。第三章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两个指标,先是直接应用绝对数进行比较,看全国各省市教育发展的成果,即时间序列观察法;然后,采用分层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省市教育发展的演变特点进行动态分析。结论表明:区域间教育不平等在二十一世纪后,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平等程度明显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植。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定性归结了教育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教育机会上,教育过程中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而产生的;然后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提炼定量指标,如以收入差距来描述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以教育投入比重的不同来描述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来描述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再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平行数据(Panel—data)方法建立相关的检验模型,来验证定性研究的结论是否与中国现在教育不平等产生的原因相符合。结果表明:收入差距、教育投入不均和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对教育不平等程度都有显著的解释意义。教育投入不均和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是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收入差距不是导致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这与中国的国情相符合的,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资源的匮乏,中国教育建设的确存在着地区性政策倾斜,且中国自古的传统就是“尊师重教”,不会因为个人的经济能力不足而放弃对教育的投入。第五章是本研究得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及文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