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三种基本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这些理论反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关于一国优势的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的两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即"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由此而得出的自由贸易的主张.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两国之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相对优势"原则,即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同样能从贸易中获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先后于1919年和1933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强调各国同一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来自各国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国在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该定理预言国际贸易的模式: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他们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他们稀少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巴拉萨则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发展两个方面为比较优势理论做出了贡献.他在1965年提出的RCA指数法成为后人在做实证分析时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般认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会发展改变,进而是比较优势发生改变.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那些改变呢?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否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特点呢?该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文勾勒了整个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大致脉络,侧重要素禀赋理论;并用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结果来验证比较优势理论.全文分成5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该论文的选题原因、意义、技术路线、特点、创新点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介绍和简评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第三部分介绍和简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后人对该理论的拓展和实证;第四部分介绍和简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及其拓展和实证;第五部分对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