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在临床上,90%-95%的急性乙型肝炎能够自发清除HBV,而少数(约5%-10%)的患者由于持续的HBV复制、肝脏病理变化、机体抗HBV免疫功能紊乱将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B, CHB)的发生,并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病毒本身并不造成肝脏细胞的破坏,肝脏的损伤是由免疫系统介导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毒治疗可以影响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性。慢性HBV感染者获得HBeAg血清转换后,HBV DNA水平常低于检测下限甚至检测不到,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也降至正常,肝组织炎症消退,这些临床现象提示HBeAg的免疫应答可能在HBV清除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HBeAg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抗病毒治疗前后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有何变化,与患者体内HBV DNA水平的变化有无关系,是否与血浆HBeAg滴度的动态变化有相关性,目前未见此类报道。目的:(1)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等生化指标、HBsAg、HBsAb等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等病毒学指标,评估抗病毒治疗的疗效;(2)观察T细胞对HBeAg蛋白的免疫应答特征;(3)分析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的关系;(4)探讨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血清HBeAg滴度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1)随访接受抗病毒治疗一年的CHB患者,分别在其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和12月检测ALT等生化指标,观察肝功能变化;(2)检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和12月HBVDNA含量和HBsAg、HBeAg等血清病毒学指标;(3)分别留取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和12月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HBeAg蛋白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情况,即检测产生IFN-γ的HBeAg特异性T细胞的频率及平均反应强度。结果:(1)抗病毒治疗前18例CHB患者HBsAg阳性,其中15例HBeAg阳性,3例HBeAg阴性,HBV DNA均>104copies/ml,ALT均大于正常上限。治疗3个月后,50%(9/18)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33.3%(6/18)的患者HBV DNA下降2Log10值;61.1% (11/18)ALT复常。治疗6个月后,61.1%(11/18)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率为83.3% (15/18)。治疗12个月后,83.3%(15/18)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所有患者ALT均恢复至正常范围;(2)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6月、12月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27.8%(5/18)、44.4%(8/18)、83.3%(15/18)和88.9%(16/18),治疗后6月、12月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T细胞对HBe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月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及治疗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s治疗前,Z=-3.479, P=0.001, P<0.05; vs治疗后3月,Z=-3.243, P=0.001, P<0.05; vs治疗后6月, Z=-2.817, P=0.005,P<0.05);治疗后6月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 P=0.02, P<0.05);(4)将患者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与血清HBV DNA载量(取对数值表示)做Spearman秩相关分析,rs= -0.241<0, P=0.042,P<0.05,认为患者T细胞对HBe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与HBV DNA载量存在负相关关系;(5)将患者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与血清HBeAg COI值分别做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较治疗前增强,且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HBeAg特异性T细胞的应答频率和应答强度均有所增强;(3)患者HBeAg特异性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关系。(4)患者HBeAg特异性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与血清HBeAg滴度(COI值)的动态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