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收益不断增加。与之相比,制造行业的收益率不断下降,行业整体利润大幅减少。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制造型企业不断加大金融投入,增加金融资产,金融化水平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出呈现过度金融化的趋势,对企业的主营业务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制造型企业洋河股份为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来讨论企业资产金融化活动对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首先,文章在引言部分阐述了这次研究的背景、意义等。其次,文章主要从资产金融化的概念、效应、动因三大方面回顾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资产金融化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融资约束观、金融抑制观等理论。接着,文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研究法、定量研究法三种方法。在对资产金融化的概念、途径、动因及衡量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外,本文以洋河股份为案例来探讨金融化对自身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其中将洋河股份金融化进程按照金融化水平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并主要用金融收入比例、金融支出比例、金融资产比例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及建议。通过对洋河股份资产金融化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及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与白酒行业的高收益是推动洋河股份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2)在初期阶段,金融化会提高闲余资金使用率,增加闲余资金收益,对企业经营产生正面的影响,即“蓄水池”效应。而随着企业资产金融化水平的上升,企业金融化行为会使得整体实业投资率不断下降,对主业经营产生“挤出效应”;(3)制造型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违背了金融应当为实体经营服务的实质,影响企业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危害了自身主业发展。总体而言,作为制造型行业,洋河股份应当合理控制资产金融化水平,合理的金融化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并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随着企业不断增加金融资产数额,深度金融化会使得企业减少对白酒主业的投资数额,降低企业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降低公司的整体绩效,最终阻碍企业实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最后从企业自身投资策略及经营计划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两大方面提出了可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