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已成为临床腋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标准处理模式,并对乳腺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该研究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和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进行偶联作为新型示踪剂,采用小鼠后肢SLN动物模型,模拟乳腺癌SLN活检术,探索其SLN的定位效应。方法:首先建立小鼠后肢淋巴引流模型。(1)Balb/c小鼠后肢脚背皮下注射不同剂量(0.48μg、0.24μg、0.12μg、0.06μg)的ICG-Rituximab,并应用荧光脉管系统成像仪连续观测腘窝淋巴结(SLN)至开始显像,后每隔5min观察一次持续至3h,记录SLN开始出现荧光显像的时间以及达到最佳显像效果所需的时间。3h脱颈椎处死小鼠(处死前5min于小鼠后肢脚背皮下相同位置注射亚甲蓝染料),解剖SLN及后续引流淋巴结,应用荧光脉管系统成像仪测量有无荧光显像,确定示踪剂的最佳注射剂量;(2)最佳注射剂量的ICG-Rituximab(0.12μg,ICG的含量)注射于小鼠后肢脚背皮下后分别于6h、12h、24h脱颈椎处死小鼠(处死前5min以相同方式注射亚甲蓝染料),解剖SLN及后续引流淋巴结,应用荧光脉管系统成像仪测量有无荧光显像。结果:定义腘窝淋巴结为小鼠后肢淋巴引流的SLN,髂淋巴结为次级淋巴结,主动脉旁或肾旁淋巴结为第三级淋巴结(个别小鼠主动脉旁淋巴结缺如,此时选取肾旁淋巴结为第三级淋巴结)。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SLN开始显像的时间与达到最佳显像效果所需的时间均逐渐缩短,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显像率逐渐升高。新型示踪剂的最佳注射剂量为0.12μg(ICG的含量),达到最佳显像效果的时间约为34min。观察至24h,SLN显像率维持在100%,次级及第三级淋巴结显像率由6h的0%和0%上升至24h的20%和1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小鼠后肢SLN动物模型设置简单,成本低,淋巴系统发达可以清晰揭示示踪剂在淋巴管和淋巴结中的引流情况。在小鼠SLN动物模型中ICGRituximab的最佳注射剂量为0.12μg(ICG的量),SLN活检时最佳的SLN显像时间窗为注射后34分钟至6小时,即能清晰定位SLN又无次级淋巴结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