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有优势。但卡培他滨手足综合症发生率高,替吉奥胶囊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比较两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替吉奥单药对照卡培他滨单药二/三线治疗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且对影响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疗效的因素做一分析。方法:2012-01-01至2015-6-3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既往一线或二线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入替吉奥治疗组32例或卡培他滨治疗组31例,按照患者体表面积设置给药剂量:替吉奥组40~60mg(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1.25 m2,40 mg;1.25 m2~1.5 m2,50mg;>1.5 m2,60 mg),于早、晚饭后口服;连续口服28天,休息14天,每6周为1个周期;卡培他滨组:25 00 mg/m2/天,分2次服用,连续口服14天,休息7天,每3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每6周进行疗效评价,每周期评价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0个月,替吉奥组中位PFS为5.5个月(95%CI:4.7-6.3),卡培他滨组中位PFS为4.0个月(95%CI:2.4-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替吉奥组ORR率为31.2%(10/32),DCR率为65.6%(21/32);卡培他滨组ORR率为32.2%(10/31),DCR率为67.8%(21/3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多为1-2级可耐受,替吉奥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胆红素血症(40.6%),白细胞减少(37.1%),纳差(34.3%)及疲劳(31.2%)。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45.1%),手足综合症(45.1%),纳差(38.7%)及疲劳(25.8%)。替吉奥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更高(40.6%vs 6.4%,p=0.006),卡培他滨组手足综合症发生率更高(45.1%vs 9%,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Ki-67数值、ECOG评分、既往接受化疗数目、一线PFS均不影响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PFS,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DFS)超过3.5年者及小于3.5年者接受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的中位PFS分别为6.0月及3.8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伴肝脏转移及无肝转移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后中位PFS分别为5.0月及5.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转移灶数目为1个,2-3个,≥4个各组中位PFS分别为:6.5月、5.2月及3.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因素分析发现DFS时间长(HR:0.334,95%CI:0.164-0.679,P=0.002)及转移灶数目少(HR:1.923,95%CI:1.281-2.888,P=0.002)为独立的影响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疗效的因素。结论:替吉奥及卡培他滨单药二/三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相当,毒性谱稍有不同,但均可耐受。替吉奥化疗期间推荐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合并肝转移患者。其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下降,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更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长、转移灶数目少者更能从二/三线氟尿嘧啶化疗中获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