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塑——基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现状的思考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变化。公民道德信仰作为社会道德之灵魂,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将道德信仰性的论述作为道德信仰含义的切入点,综合当前学术界对于道德信仰含义的研究得出:道德信仰的含义是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人对道德理想的自由表现和需求及其对价值依据的坚信与奉行。并进一步说明道德信仰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个体而言,道德信仰具有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意志和完善道德人格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而言,道德信仰的树立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包括道德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道德确有所谓“滑坡”的状况,“彭宇案”的发生使一些人失去了选择善行的勇气,“小悦悦”的事件暴露了一些人的情感冷漠,凡此种种根源则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本文主要从道德主体认知、道德责任感、道德教育和道德人格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转型期我国公民道德信仰缺失现象。从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入手,从强化道德信仰教育和优化道德信仰环境这两个角度来探寻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塑之路,提出把道德信仰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通过为道德立法等方法优化公民道德信仰环境。
其他文献
从中国画史的发展来看,对江南山水秀美的描绘,董源、巨然为第一阶段,二米、高克恭、元四家为第二阶段,“吴门画派”为第三阶段。吴门画派的中心在苏州。苏州远离帝京具有相对
道安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弘扬,大力倡导佛学般若思想,并将其与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般若学思想。本文根据《出三藏记集》收录的道安有关的注述及《高僧传》对道安的记
法国新浪潮运动在电影制作的每个领域都赋予了导演作者专享的特权,包括场面调度、摄影、剧本的原创、主题和艺术选择等等。这种做法曾经被标榜为作者政治潮流,标志着世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