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是每个人的立足之本。立德树人理念不仅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早就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于小学阶段是形成终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是有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品德与社会是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最终回归生活的课程,是让学生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课程。为了深入把握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施现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X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其中现有优势和现存不足,探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从而提出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策略。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是从四个维度:品德与社会基本情况、课堂教学情况、课后教学效果、校外课程支持情况设置题项,以X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通过整合访谈资料和调查数据发现当前X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包括:与高校合作,坚实理论后盾;学校重视德育,校园文化和谐;品德教师专业成长形式多样;学生课外德育活动相对丰富;注重学科间的德育渗透;家、校、社三方合作,衔接互补。同时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部分教师不重视或占用品德课;外出培训导致校内教师短暂性空缺;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品德教师课后反思不足;学生上品德课动机不纯;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生课堂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探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正确把握品德与社会学科性质;完善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完善品德与社会学科监管体系;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建立有效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加强品德教师学科反思;加强家、校、社三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