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宁市作为鲁西南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同时作为我国中等城市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区位等因素,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较具有自身的许多特征,其中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而且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农村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差距大等。致使济宁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同时济宁市在资源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着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文章借鉴了诸多学者,如:杨开思、魏后凯、沈立人、白志礼、杨伟民、杨大利、刘树成、张平、朱玲等人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研究主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依据1998-2007年山东省济宁市统计部门有关辖区内各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的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展开本论文的研究。依据专家、前人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总结其研究分类,对他们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分析,评析在不同分类研究中的特点,为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确立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对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步骤与经济意义进行表述。依据1998-2007年山东省济宁市统计部门的有关资料,按两种不同的分区体系,采用绝对与相对差距指标、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济宁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十年来济宁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与变化趋势。根据统计分析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济宁市及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着重研究造成济宁市各县域农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各县域农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县域农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为济宁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思路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