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各类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区”成为中国大城市“外延式”扩展的重要方式,设立较早的“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开始呈现出“城区化”的转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城市空间现象,正在改变着中国大城市传统的空间格局与组织模式。对于老工业城市而言,各类“新区”的发展与转型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关键支撑,其用地的大规模扩展、新兴功能组团的涌现、城市职能的多元化等,对于老工业城市的产业空间置换、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城市功能空间升级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中国的新城市空间快速扩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功能单一、内涵缺失、社会问题频发等弊端,是导致很多“空城”、“卧城”产生的重要原因,新区功能转型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亦成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与振兴的“瓶颈”所在,实现各类新区的“城区化”转型与功能空间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大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新城市空间整体的理论探讨着墨并不多,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概括,极不利于相关理论研究之间的交流与整体推进,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缺憾,基于此,亟需对新型城市空间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演变机理与组织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基于以上实践背景和理论需求,本论文提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新城市空间成长的研究主题,将新城市空间研究置于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之下,赋予“新城市空间”概念系统化的内涵,初步确立了新城市空间研究理论框架。以长春市为例,试图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界定新城市空间研究的基本内涵,综合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长春市新城市空间的演变特征、成长机制与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构建了城市功能空间耦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新城市空间成长的驱动机制,提出了新城市空间调控的基本策略与发展路径。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新城市空间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评述。对新城市空间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介绍了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新城市空间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前沿理念,从城市空间结构、老工业基地转型、新城市空间成长三个方面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第二章,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新城市空间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从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新城市空间的成长响应、成长阶段、空间类型、成长效应、演变机制等方面构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新城市空间成长的理论框架。为论文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第三章,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长春市新城市空间演变特征研究。首先辨识并界定了长春市新城市空间研究的地域范围与成长阶段,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对于长春市新城市空间演变特征研究的基本内容;然后从用地空间、人口空间、服务空间、产业空间四个方面采用多种定量化的模型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新城市空间范围内各子功能空间的基本格局、演化特征、成长效应等问题;最后通过构建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模型定量地评价了各功能空间的耦合关系与耦合状态。为论文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第四章,老工业基地转型背景下长春市新城市空间成长的驱动机制分析。主要从行政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长春市新城市空间成长的基本驱动力。第五章,长春市新城市空间主要问题与成长路径选择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长春市新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新城市空间调控的基本策略与路径选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