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外蒙古“独立”问题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on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的外蒙古“独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有:外蒙古“独立”分裂思想的起源,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和民族心理促成了该分裂思想的形成,袁世凯当政之后对外蒙古“独立”问题的处理是否出卖了民族利益,国外势力在外蒙古“独立”上产生的影响等。本文以“袁世凯时期的外蒙古独立问题”为题进行研究,从外蒙古“独立”问题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来研究上述问题。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探究了外蒙古问题的起源,包括1911年外蒙古“独立”思想产生的原因,经济政治概况,沙俄的暗中支持。清末新政的实施,激化了外蒙古王公同清政府的矛盾;外蒙古疲敝的经济,使得外蒙古僧俗王公都觉得不堪重负;清政府对外蒙古实施的“蒙禁”政策,导致了外蒙古的落后,部分外蒙古王公认为清政府限制了外蒙古的发展,对清政府产生了抵触心理,沙俄政府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依然有向东南渗透的行动,不断引诱、笼络外蒙古王公。第二章论述外蒙古“独立”的过程,外蒙古在国外势力的怂恿下“独立”,袁世凯在独立之初对外蒙古上层进行规劝,并对俄国支持“独立”进行外交斗争,对库伦当局企图扩大“独立”进行遏制。第三章分析了袁世凯政府态度,由积极抵制到妥协退让的转变,其原因是国内政治的不稳定,经济上依赖于外国。第四章以国际环境为背景,阐述了《中俄蒙协约》的签订。日俄的勾结是外蒙古“独立”的外部条件,沙俄政府之所以敢于支持外蒙古“独立”,与日俄之间的勾结是分不开的,双方在1915年前后要求同中国签订条约来确保侵略权益,《中俄蒙协约》的实质是袁世凯政府对国外势力的妥协,是对外蒙古“独立”的默认。
其他文献
国防生作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军队的新型军事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实施信息化科技强军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军事革命在世界领域内全面爆
复权制度是刑罚消灭制度的一部分,是一种消除附加刑和其他有罪判决后果的措施。由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资格刑缺乏相关保障措施,为了使受刑人能更好地回归社会,消除刑罚执行中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新《公司法》中规定的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两种监督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尴尬局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他们的历史起源,理论基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