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先祖的精神文化遗产。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有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文化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当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时,文化就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当文化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时,则会成为阻碍政治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有的文化因子表现出封建性与落后性;有的文化因子则体现出客观发展规律和对人性以及人生的深刻思索。前者对当代教育起阻碍作用,后者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文化发展的根基。中国当代公民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公民。这种复合型体现在个人全面发展方面,也体现在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谐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以及崇高的人格都是当代培养复合型公民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素材。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1]。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突出的缺陷是内容少、概括性强、较为抽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依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课时,很难达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教化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以及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的目的。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般都以课堂讲述的理论式灌输为主要方式,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加之拥有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也极其匮乏,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功效的一种阻碍。因此,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当前,党和国家提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全民道德素质,这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地位提供了政策支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转变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氛围和育人的环境;培养一支具有国学素养的师资队伍,使其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力量和价值观引导作用。同时,要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构建中西优秀文化对比分析体系,利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审美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渗透于高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鉴于此,必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教育体系,通过家长、师长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引导,使学生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还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过程评价与学生道德行为与思想觉悟变化评价,全方位地考查教学结果,以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