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建筑文化的现代审视——江南地域主义建筑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qa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是独特而重要的,这不仅是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其所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还因为随着中国文化发展重心的南移,自南宋开始,江南日益成为全国文化发展重心和文化的精华所在.同时,江南又是多元而混杂的,区域内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性的多个核心,内部群体差异性的影响至今存在.该论文的上篇紧紧围绕"江南"展开.首先,以来自于地理学的区域视野,结合时空两个维度的变化,以动态发展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适应和演化的概念,以结节和半网络的概念而不是等质和树形的概念,来了解江南文化区的图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江南地域性文化"文人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三种特色,这里除了看似表面化的结论,更有对深层原因的考察.深层次的区域文化的特征影响着江南建筑文化的个性,然而并不存在一一对庆的作用,影响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论文结合了大量的相关实例对此影响进行剖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江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轮廓.如何看待"江南建筑文化特色"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目前中国建筑界存在着盲目追随西方建筑流派的现象,除了在吸收和消化先进理论及观念时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于中国创作环境及其创作基础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认识,具体说,就是对于建筑文化(地域)的虚无态度.研究尝试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定位.论文下篇是对前文所探讨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做"现代审视",即考察"江南地域主义建筑创作".首先,借鉴西方建筑学界对地域性建筑文化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创见和佳作,作为该论文研究的参照,并贯穿始终.其次对"江南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历程,分别按时间、空间进行梳理.追溯历史,凸显共性;分析当代,以获得烙有历史印记的创作主体的概况.论文的最后是在中西、古今比较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其他文献
该文所指的历史地段是指在城镇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殊的城市化地区,它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该文将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发展的特殊资源,通过
该文从地区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入手,简析了现代建筑和国际式风格发生、发展的原因,针对国际式风格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阐述了地区主义建筑设计的环境观、文化观和技术观.在对国
建筑大师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一贯是建筑设计者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Siza)从建筑的本质着眼,将本土的建筑传统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合,以朴
此文是作者近来的研究课题:"中国明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及装饰符号比较研究"的理论前瞻.为了顺利进行两国同一时区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符号的现象研究(最张将以图片形
江南小城镇的保护一直是个持久而常新课题.该论文通过对江南小城镇肌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探讨肌理研究对旧城保护的作用和具体的应用方法.该论文首先对关于肌理的一
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应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我国于改革开放伊始提出了开发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并在过去30年的发展道路上,开发区担当起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为中国经济发
自中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市的土地开发一直是城市规划管理与控制的难点,失控现象时有发生.该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土地开发控制与管理的比较分析,从城市土地开发控制
该文综述现实建设动态中几个边缘化理论和激进设计倾向,从扎哈·哈蒂德的设计思想与手法、表现媒介和作品实例三部分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哈蒂德与解构主度进行比较,哈蒂德三
本论文依循城市模型学科发展史的思路,论述了城市建模发展历程的主流模型,为城市建模分析方法建构起基本框架。 城市模型是对城市系统运行机制的简化与抽象,处理城市与区域土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