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风暴“海马”(0421)变性前后垂直结构的数值诊断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建立在随系统移动的准拉格朗日—球—P—柱坐标系上的涡旋切向平均径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登陆以后变性为温带气旋并加强的过程进行数值诊断。基于数值模式结果的定量分析以及天气形势分析发现:⑴潜热加热在热带气旋阶段是驱动径向环流的最主要贡献因子;⑵在热带气旋向温带气旋转变的过程中,热力、动力的涡动量显著变化,其中以涡动角动量平流贡献的增幅最大最快,变性为温带气旋以后涡动角动量平流超过潜热加热的影响成为驱动径向环流的最主要贡献因子;⑶涡动量反映了气旋“海马”在变性过程中热力、动力结构趋于非轴对称性;⑷“海马”的非轴对称性与高空S型流场及处于“海马”西南、东北侧两支西风急流的共同影响密切相关,热带气旋“海马”演变为温带气旋主要是通过非地转过程完成的。
其他文献
利用1951~2006年中国448站夏季降水和冬季温度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50年来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分区,并从水汽输送和高低层环流的变化角度
利用1951-2006年北极涛动(AO)指数序列、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和我国160站气温资料,分析不同时间尺度AO冬、夏季模态和结构的特点,着重讨论了年际尺度AO的结构特征及相关大气
由于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对华南旱涝有重要影响,过往关于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研究又主要以个例分析为主,且多针对季风暴雨,故本文利用测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动力诊断,研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ERSST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观测资料,对北半球秋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TRMM3842和Quikscat对南海季风区的大气2-8天短周期振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8天短周期振荡活跃于夏季风爆发前的4月末,一直持续至夏季风撤退的10
本文采用1950~2000年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