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相关光谱与微流控芯片联用单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CS),是一种通过测定溶液中微区内(通常<10-15L)发光粒子由于运动或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荧光涨落(荧光强度的明暗变化),并对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获得粒子浓度、扩散系数、化学动力学参数等有关信息的分析方法。FCS于1972年由Magde等人基于波动光谱的概念提出。在其发展之初,由于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光学检测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无法减小照射体积、提高信噪比和灵敏度,技术发展缓慢。直到1993年,Rigler等人采用激光共焦技术使检测体积降到10-15L以下,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自此FCS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以微流控芯片为代表的微型全化学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TAS),是当今分析领域的热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集成度不断提高,同时对芯片中反应过程的表征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荧光相关光谱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对所分析的过程不产生机械干扰,能够准确地反应微区内荧光粒子的浓度、迁移速率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常数,且具有双光束交叉相关谱等多种结构模式来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因此,荧光相关光谱势必将成为表征微流控芯片内部过程的有力方法,其二者的联用技术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论文基于激光共焦构型,构建了一套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荧光相关光谱单分子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激发,用高数值孔径物镜使激光束聚焦,并用同一物镜收集样品的荧光,单光子计数器用于实时记录荧光信号,该荧光信号用相关器实时相关。整个系统保持物镜焦点、针孔以及单光子计数器光敏区同轴。光学收集方面采取针孔与单光子计数器直接耦合,使光学收集效率得到更好的提高。在此FCS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FCS与微流控芯片联用装置。该装置通过显微镜与摄像头对芯片通道进行放大成像,可以有效地辅助对焦工作。 本文发展了一套符合与FCS联用要求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该种微流控芯片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与盖玻片杂交而成,经试验证明,联用系统中所得信号与开放体系中所得基本相同。本文同时对PDMS材料的选择、盖玻片的厚度校正及对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荧光相关光谱在多组分分析时不用通过分离手段,直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即可获得不同组分的扩散系数。这是其优点,但有时也限制了它的应用,特别是当组分间的分子量差异不很显著时,常规荧光相关光谱就无法有效区分。为解决这个问题,van Orden等人首先将毛细管电泳技术与FCS联用,采用压力驱动,利用电场力使不同组分产生淌度差,对分子量差别较小的R6G和R6G-dUTP混合物进行了组分比例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试验中由于毛细管侧壁为弧形,使入射激光产生折射,造成焦点形状畸变,所得关联函数用理论模型拟合效果较差,需要额外做条件实验并引入参数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本文利用微流控芯片代替毛细管与FCS联用,由于芯片底部为厚度均匀的盖玻片封装,因此不会对激光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改变不仅可以简化实验过程、提高准确率,还可以有效降低样品需求量、减小电泳焦耳热效应。文中应用自组装FCS与微流控芯片联用系统对分子量相近混合物体系:不同比例的罗丹明绿琥珀酸脂与荧光素混合物(常规荧光相关谱无法区分)在单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该方法有效地拓展了荧光相关光谱的应用范围,特别适合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还对FCS数据处理方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FCS与微流控芯片联用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通道内物质迁移机理研究、与高集成度生物芯片联用等研究领域,同时有助于细胞内FCS技术的进展。该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未来分析领域研究的重要分支。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铁催化活化sp3C-O醚键的官能团化反应研究开发高效、方便、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在有机化学中是很有必要的。醚类化合物与相应的卤化物在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上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有机合成中将C-O醚键直接官能团化来构建C-C键和C-杂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策略。然而,活化C-O醚键使其断裂是具有挑战性的,原因是C-O醚键的键离能相对较高。近年来,尽管过渡金属催化
紫色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工业原料、饲料及保健食品作物。本试验选用紫色甘薯世中4号和世中8号两个优良品种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分别在无性培养系建立,芽的增殖,生根和移栽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外植体消毒在紫色甘薯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冲洗后,用0.2%HgCl2的溶液消毒6min,无菌水冲洗4-5次,可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成活率可达78.48%。2、无性培养系建立阶段选取
本文针对目前聚羧酸减水剂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功能分子结构原理,设计了聚乙二醇(分子量400)分别与丙烯酸和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合成大单体,并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与功能单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