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如何看待意识机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与服务业机器人进入人们的生活,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进入与智能机器人共同生活的时代。本文从大众对智能机器人的态度入手来探讨智能机器人崛起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意识机器的基本概念,并对意识机器的可实现性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意识机器是可以存在的,甚至在本世纪中后期就可能成为现实。接下来本文采用三个实证研究来探讨人类是如何看待意识机器的。第一个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类人机器人(意识机器)的态度在外显层面与内隐层面出现矛盾。在外显层面,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而在内隐层面则出现相反结果,人们倾向与把类人机器人与威胁刺激联系在一起。人们对于宠物机器人(无意识机器)的态度则不管在外显层面还是内隐层面都是积极的。内隐态度可能代表了被试的真实态度,因为它是一个自动的,不受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对两种不同的智能机器人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内隐态度有可能是由于被试把类人机器人当作一同竞争生存资源的外种族群体。为了进一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第二个研究采用新的实验范式来测量人类对类人机器人的态度,结果重复了上一个研究的结果,并在神经层面解释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出现矛盾的原因。第三个研究则尝试对这种针对类人机器人的内隐负性态度进行调控,结果表明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内隐负性态度是可以通过调控进行改善的。最后本文在前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人类与意识机器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一方面意识机器应该通过严格的道德测验才可以进入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人类应该赋予意识机器相应的权利与地位。
其他文献
我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政策后,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和2000年取消应届生包分配制度后,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业市场用工状态趋于饱和。在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消除性别歧视,使更加公平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亮点。尽管我国宪法已将男女平等写入基本国策,但由于父权制背景下的
【摘 要】 朗读是中职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然而,现在,在中职课堂很少听见琅琅的读书声,朗读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堂点缀。本文结合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现状,试图通过探索与实践,使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和课堂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关键词】 语文;朗读;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4.23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能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得到综合的体现。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第四学段则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