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 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国家的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从确定法治的价值元素、引导主体作出价值选择、促进法律价值的不断发展三个方面奠定了法治的价值基础,并在立法、法律适用和法律遵守上内在的驱动法律制度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普法教育的实施,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的水平大大提高,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识体现出增强趋势,对法律的期待也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因素、法治教育教条化、社会的转型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法律认知和法律认同不协调、法治主体性意识缺失问题。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构建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笔者建议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加强法治思想启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步伐、增加公民参与立法、司法的机会等途径来构建法治化国家的理性公民法律意识。
其他文献
桥梁安全事故的日益频发,要求政府在桥梁安全生产领域开展行政问责,对行政不作为、行政违法以及行政决策失误等负有责任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问责。本文以2003-2012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被誉为司法制度中的“东方经验”。在解决纠纷上,人民调解时间短、费用低,在解决纠纷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体作用,求得
近年来,反垄断法研究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反垄断法的研究中尤以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研究为其重。由于着眼点不同,所以对反垄断规制对象的理论探索往往侧重点也不同,
本文分析研究了民主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法治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两者在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包括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起源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日益被作为一种治国理论而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实行法治已成为当今的时代潮流。同时,法治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现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近代以来,随着民权观念的传入普及、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政治体制的调整变迁,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自治变革:一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乡村自治,一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