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身载盛名的犹太作家之一,马拉默德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展现了的独特犹太性,因此被文学评论家们赋予了“最具犹太性”作家的美誉。一直以来,他对犹太民族的命运十分关心。在他看来,把民族的犹太性写进自己作品之中不仅能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个特殊的民族,同时也是对自己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一种传承。《修配工》(1966)为马拉默德赢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俄国犹太人雅科夫·博克被俄国反犹政府残酷折磨的经历。自小说发表以来,文学界的评论家与读者们对小说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主要包含小说展现的受难主题、其中的神话原型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与以上研究方向略有不同的是,本文以霍妮的神经症下的焦虑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雅柯夫焦虑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等这一系列过程,期望能为这部小说的研究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论文主要由引言、主体部分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是对马拉默德的生平、《修配工》主要情节、霍妮及其焦虑理论所做的简要梳理,同时也对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做总结分析。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探讨了主人公焦虑的产生根源。霍妮认为,个体的焦虑是其个体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焦虑起源于其幼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对爱与安全感的基本需求。随着个体成长的变化,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对其焦虑产生影响。在《修配工》中,就个体环境方面而言,由于父母早逝,雅柯夫对爱与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成年之后不幸的婚姻生活使他感到挫败,加深了他的焦虑。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来看,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使身为犹太的雅柯夫生活得十分艰难。俄国人民与政府的反犹主义更是加剧了雅柯夫内心的紧张与焦虑。第二章分析了雅柯夫在应对基本焦虑时所采用的种种不恰当的防卫策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个体所采用的人际关系策略主要分为三种:亲近人,对抗人以及回避人。这三种人际关系策略在交际过程中相互补充,和谐统一。而雅柯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割裂了这三种人际关系策略,僵硬地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他一味地亲近人、对抗人或回避人,压抑其它的人际关系策略。这导致主导的人际关系策略与被压制的非主导人际关系策略之冲突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仅个体原有的焦虑无法解决甚至会导致新的焦虑的产生。霍妮认为,当焦虑患者进入特定时期后,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往往会使他转变先前持有的人际交往策略。对于雅柯夫而言,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之后。他选择离开家乡,隐藏自己的犹太身份等措施来解决自己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之中,他的人际交往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亲近人占主导地位的态度转向回避人,继而对抗人。但是由于缺乏对自身焦虑问题的全面认识,加之对人际关系策略的错误使用,导致其焦虑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被加深。第三章分析了雅柯夫焦虑的最终结果。根据霍妮的理论,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自我分析是一个有效地缓解甚至是解决自身焦虑的办法。即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是解决神经症患者焦虑的重要渠道。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在强大的外部因素影响之下,雅柯夫想证明自己无罪的希望破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认知,开始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雅柯夫在对自我进行分析之后,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他原谅了妻子当初的背叛,看到了无数人对自己的支持,岳父为自己的牺牲使他的内心重新认识到犹太精神的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内心重新接纳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对自己身上的犹太性不再逃避,主动承担起自己身上肩负的民族责任,内心坚定了自己的民族信仰。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他重塑了自己的犹太身份,成功的减轻甚至是解决了自己的焦虑。第三部分是对文本的总结。通过分析《修配工》中雅柯夫的焦虑。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马拉默德笔下犹太人面临的困境。同时,这一探讨也可以启发现代人直面自己的情绪问题。在这个越来越多的人为焦虑所困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