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多芬“英雄性”与“悲剧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第二章首先是有关《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作品概览,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等研究,探究其独特性与代表性。随后笔者从音乐角度分析,通过音乐要素、旋律线条、曲式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英雄性”特质的体现,分别就运用个性化的强音、不竭的动机以及结构规模上的突破和创新来探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情感特征。随后第三章同样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性”特质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体现,通过探究音乐要素、旋律线条及调式调性,着重分析不协和音、动力型节奏造成的抽泣音调以及意想不到的离调转调所显现的“悲剧性”情感。同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从乐曲的演奏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分别对其力度的安排、速度的把控、踏板的使用、触键的面积与速度以及正确的呼吸等等方面结合演奏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论述了《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演奏诠释。最后,笔者透过以上内容对《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英雄性”与“悲剧性”音乐风格的研究进行总结,可见贝多芬式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在这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侧面说明这部作品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晚期作品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的作用及机制。了解5种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H322、H358、H460、H1299的HER2和EGFR蛋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掀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目前,可持续城镇化已是新型城
介绍了我国“二高一低”高压上浆新工艺、预湿上浆技术、聚丙烯酸类浆料及PVA的现状、发展方向。提出要全面推广应用“二高一低”高压上浆新工艺;加深对聚丙烯酸类浆料的识别
讨论了基于互信息的特征选取算法在文本分类中的性能问题,分析了利用这种特征选取算法存在分类精度不高的原因,认为互信息为负值的特征在分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网络的开放性给作品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这对提高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有很深的社会影响,对于推进社会文明也十分有益;但是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和无地域性使
通过失重法、极化曲线测试、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等方法研究了904L和CD4MCu两种不锈钢在硫酸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904L和CD4MCu都表现出自腐蚀电
在参考传统的优化方法的基础上 ,将遗传算法用于等度反相色谱多元流动相分离条件的优化。详细介绍了基于线杂交和面变异的遗传算法的原理及其用于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的过程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已有的研究认为,个体自我调节的动力机制与自我知觉、自我期望有关。未来时间洞察力是现在时刻个体计划、组织未来
<正>2012年年初,笔者在美国考察了12家物流和运输企业,包括美国最大的两个铁路公司UP和BNSF、大型公路运输企业JB Hunt、快递和物流企业UPS、物流企业DSC和Con-way以及洛杉矶
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现代传媒广场大尺度深基坑(面积为33500 m2)为工程背景,并收集了该地区11个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顺作法施工的方形基坑(长宽比1.01~2.68)及至少23个采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