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同时,为缓解供需矛盾、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兴建了一批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为此,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水工隧洞结构。水工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结构形态、复杂作用机制、复杂赋存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地,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水工隧洞的抗震特性也成为关乎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阻力。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同时,为缓解供需矛盾、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兴建了一批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为此,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水工隧洞结构。水工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结构形态、复杂作用机制、复杂赋存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地,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水工隧洞的抗震特性也成为关乎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阻力。因此,研究水工隧洞地震响应力学机制,探讨复杂条件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特性,形成水工隧洞地震响应分析评估与减震加固体系,对保障结构安全稳定、提升抗震设防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围绕复杂深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与减震措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即水工隧洞地震响应前处理分析方法、水工隧洞流体-衬砌-围岩动力联合作用模型、结构面影响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高应力条件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以及水工隧洞抗震减震措施等展开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计算机程序语言对地形图中地面高程数据进行提取,采用结构面双平面对断层穿过单元进行重构,形成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三维数值建模方法;研究基于实测地震波的比例缩放法和基于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合成方法,探讨地震波基线校正、滤波和方向变换,形成复杂地震波前处理分析方法;推导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运动方程和数值模拟技术,探讨人工边界上节点荷载形式,形成复杂人工边界处理与地震波输入方法;通过对数值建模、地震波、人工边界的研究,形成地下结构动力响应前处理分析体系,开发复杂地下结构三维弹性动力有限元计算程序。(2)基于大量混凝土材料动态加载试验成果,总结静、动荷载下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的相似性特点,基于应变空间静力损伤本构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三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静态拉、压损伤变量进行定义和求解,推导混凝土动力损伤本构关系基本格式,并对其损伤状态、开裂本构、渗透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适宜编程的混凝土衬砌动力损伤开裂模型;分别考虑水工隧洞内水与衬砌界面耦合作用、衬砌与围岩动力联合承载,推导其动力显式有限元求解格式,建立水工隧洞流体-衬砌-围岩动力联合作用分析模型,形成水工隧洞地震响应非线性计算分析方法。(3)基于非关联塑性理论,建立结构面剪胀与塑性耦合模型,从结构面损伤机制出发,建立基于能量原理的岩体结构面拉、剪损伤本构模型,将弹塑性演化与损伤演化分开求解,提出结构面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的混合积分算法;基于岩体拉裂和剪切两种破坏模式,引入不同的开裂面应力-应变关系假定,基于开裂单元应变分解的思想,分别针对开裂面和裂缝间岩体采用弹脆性和弹塑性本构,建立开裂岩体等效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通过研究宏观结构面对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影响,以及含细观结构面岩体的动态裂纹扩展过程,形成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分析方法。(4)基于不同围压条件下岩体三轴压缩试验成果,探讨岩体的围压强化和脆性劣化效应,提出岩体强度参数随围压非线性强化、随塑性应变线性劣化的分析模型,结合地震作用下岩体强度参数的应变率效应,.建立高应力岩体弹脆塑性动力本构关系模型;针对高应力水工隧洞承受地震荷载时形成的静动载组合作用模式,考虑不同轴压、不同围压等静载,以及不同峰值荷载、不同加载速率、不同加载持时等动载对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水工隧洞静动载组合作用分析模型,探讨不同静动载组合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特性,形成复杂应力条件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分析方法。(5)基于水工隧洞围岩、减震层和衬砌的横向作用机制,将其简化为三自由度振动体系,基于振动理论,推导其运动方程,求解变形传递系数,探讨减震层与围岩刚度比、地震波荷载与结构自振频率比对水工隧洞抗减震特性的影响;针对软弱破碎岩体,探讨水工隧洞的灌浆加固抗震效果,分析不同灌浆参数、不同灌浆层厚度对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影响;针对完整坚硬岩体,探讨水工隧洞设置减震层作用效果,分析不同减震材料、不同减震层厚度对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对水工隧洞抗减震作用机理,以及不同抗减震措施作用效果的研究,形成复杂水工隧洞抗震减震加固体系。
其他文献
作为平原河流河型之一的顺直型河道,其显著特点是河道中的边滩等成型淤积体经常在不断移动变化。成型淤积体通常尺寸较大,它的发展消长对整个河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河流动力学中对尺度较小的沙波运动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诸如边滩这类尺度远大于沙波的成型淤积体形成过程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原有形态,大中型水利工程修建后的拦沙作用使得下游河床发生明显的冲刷。在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
功能材料是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深入各个领域,新的功能材料正在迅速涌现,以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荧光和吸附分离是功能材料的两种重要的应用方向,在生物医用和能源环境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消耗,纤维素和甲壳素等可再生资源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热点。它们具有储量丰富、化学惰性、安全无毒、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等特点,是构筑荧光生物功能材料和
近三十年来,介孔材料因其可调控的孔径、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隙等结构特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反应、低介电材料等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制备方面,采用不同的模板剂和合成方案可以合成一系列孔结构和孔径不同的介孔材料。在表征方面,常见的用以表征多孔材料孔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小角X射线散射(SAXS)、气体吸附/脱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但提供的孔结构的信息不
新型光电器件和阻变随机存储器的研究是目前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铁电材料具有的铁电光伏与电致阻变效应的发现拓展了其物理内涵与应用领域,而其内禀的铁电极化可有效调控光伏和电致阻变效应及其耦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多种铁电薄膜及其异质结,探究了铁电薄膜多层异质结、元素掺杂和结构优化等对薄膜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铁电薄膜的光伏性能、电致阻变与铁电极化的关系,利用
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促进了材料、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从而为医学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得其在成像检测与生化分析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其独特的结构性质及表面特性,比如说多孔性和可修饰性,使得其在药物运输与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为疾病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但是,无机纳米
交通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用、最普遍,也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生着变化。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的交通技术和手段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热门核心课题,而实现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时准确的短时交通流预测,即如何有效地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和对地下空间利用加大,地下工程建设逐渐往深部岩体扩展。在采用钻爆法开挖深部岩体时,由于岩体受到高地应力的作用,使得深部岩体在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演化机理与无地应力作用下的岩体损伤演化机理发生不同。研究深埋隧洞岩石爆破破碎演化机制与钻爆优化设计,有助于深入理解深部岩体的开挖破碎过程,同时钻爆优化设计可以使得深部岩体爆破开挖顺利进行,使得钻爆法更好的应用于深部岩体工程建设。目前对
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
行程时间预测对用户提前获取交通状态,并根据交通状态提前规划,提高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度学习理论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文本理解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深度学习理论在交通领域内的推广成为了可能,为浮动车轨迹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行程时间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在解决数据缺失情况下路段行程时间估计问题的基础上,从浮动车轨迹大数据中提取交通特征,基于TensorFlow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土石坝的大力兴建,对堆石料宏观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堆石料具有离散性、破碎性、剪胀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现有设计理论和本构模型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针对堆石坝体变形的破坏机理,本文试图从堆石料颗粒在剪切过程中颗粒破碎、颗粒形状、颗粒平动、颗粒转动,以及接触本构等微观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建立堆石料宏观力学行为与微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