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的读者接受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视域下,作品的定型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者。因此,研究读者的评价是完善文学作品接受面貌的重要环节。在出现新媒介、引入新元素、搭建新平台的环境下,莫言作品读者群体进一步丰富,读者接受空间不断产生着新的链接,出现了新的特征。长篇小说《蛙》首发于《收获》杂志2009年第6期,在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自问世以来,小说对敏感题材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事件的追踪再现和文学奖项的光环加成,让《蛙》颇受关注。从传播媒介的升级到社会热点的更迭,从思想观念的进步到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些都会为文学接受引入新的元素,并在原有文本和读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使得作品接受面貌发生变化。一部作品所引起的热点话题是其文学接受场中的核心圈,其他接受特征都是围绕这几大热点话题向外延伸。因此,了解热点话题实则是勾勒文学作品的接受面貌的捷径。本文关照《蛙》接受过程中的焦点,针对读者讨论热烈的部分深入解剖,以点带面,向外辐射,勾勒出《蛙》的读者接受的完整面貌。第一章分析研究《蛙》的基本接受概况。新媒体环境下《蛙》的传播接受出现了新特征。知识互动社区让读者可以进行充分交流,形成了足以影响作品公众接受面貌的“社交型阅读”;有声阅读平台让阅读从双眼中解放出来,并且文本内容进一步被切割,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当下面向年轻人群体的“可爱化”的宣传主导风格,使得出版机构在设计封面和推荐语的过程中有意倾斜,封面设计的启发性、严肃性、指向性有所减弱。这些新特征显示了出版机构对文学市场中新变化的迅速反应和适配调整。第二章主要归纳了姑姑形象的接受维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姑姑形象的读者接受的三个维度:“送子观音”、“刽子手”和“忏悔者”,不同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的分量不一样。“送子观音”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这与读者心理中的社会角色认同有关;“刽子手”是姑姑形象的主色调,读者通常从时代和个人关系、女性个体意识和借用西方文学理论三个角度展现姑姑形象中的这一面;“忏悔者”是可以引发读者共鸣的形象,但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读者对忏悔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同看法。争议发生的原因是读者对现实历史事件的差别化经验。第三章汇总分析蝌蚪形象的接受形态。针对同一形象,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不仅关注侧重点的不同,评价反馈的形式也不一样。普通读者是“整体定性”“直接感受”的形式进行评价,专家学者是“以小见大”、“理性评判”的形式进行分析。本文汇总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接受差异的原因有三个:从文本内容角度来看,蝌蚪形象本身具有多义性;从读者素质角度来看,读者阅读经验的存在不同;从阅读状态来看,读者阅读目的不同。本章借助分析蝌蚪形象的接受差异,来探讨阅读经验、阅读目的和文本内容等三大要素对读者接受面貌的影响。第四章深入探索话剧形式的接受形态。《蛙》创造性地采取了“小说、书信、话剧”三合一的跨文体形式。由于阅读目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的区别,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在接受过程中出现了较大差异,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性和语言高度凝练的文体,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接受差异实则是文学功能的不同反映。前者立足文学自身的可读性,探讨文学作品《蛙》本身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后者立足文学与外界的互动性,探讨文学作品《蛙》同外部世界的对应关系。同时,本章在探究话剧形式的接受状况之外,将从话剧角度切入分析话剧部分的作用。第五章总结概括读者对小说精神主题的理解。“忏悔”是小说的精神主题。“忏悔”这个词经历了从佛学词语到生活用词,再到文学批评术语的转变。“忏悔”是《蛙》的重要注释,内涵丰富,读者对《蛙》中的“忏悔”也有不同的理解。笔者整理了读者对“忏悔”的两种分类标准:一种是以“人物”区分忏悔类型,一种是以性质区分忏悔类型,前者基于读者对社会角色的直观感受,后者基于读者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通过讨论读者对忏悔的划分标准的理解,本文将梳理出读者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接受状况。总之,本文分别提取了文学传播媒介、人物形象、文学体裁、文本主题四个热点话题展现《蛙》的读者接受面貌。希望能够在充分调研、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初步搭建起《蛙》的传播与读者接受的基本结构。
其他文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自2009年试点推行以来,对农民养老状况的改善以及实现“老有所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以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沉和“嵌入”农村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农民主体性的问题。本文运用人的主体性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具体地研究新农保制度实践中农民主体性,通过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主体认知、自主参与、理性自觉来考察农民主体性,以基层政府、参保农民、农村
学位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现代乡土产业的兴旺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回应在农村非农化过程中,乡村共同体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并基于本文中“离土不离乡”的乡村社区H村的案例分析,试图总结这一类型乡村共同体的发展规律。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并通过分析“产业在乡,人粘于乡”模式下近百名浙北乡村社区居民的案例叙事,得到如下结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乡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H村社区内部
学位
凯特·肖邦所写的《觉醒》于1899年出版,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庞德烈追求自由与自我的故事。小说中爱德娜的觉醒与死亡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讨论。虽然许多学者用不同的理论对爱德娜的死亡进行阐释,但鲜有论文探讨爱德娜死亡的深层次原因。本论文借助存在主义中萨特的“事实性”,“自欺”,“本真性”理论,分析爱德娜的觉醒以及死亡的深层原因。本论文通过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爱德娜的境遇,罗伯特·勒布朗与阿黛尔·拉蒂
学位
《马加比传》(上下)承袭见证了前3世纪至前1世纪的希腊化冲突,在对抗来势汹涌且怀揣“世界主义”为理念的希腊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众犹太民族文学应运而生。起初作为弱势方,此时希伯来文学多记载犹太民众面对泛希腊化挑战的历史事件,同时显露出犹太民族内部采取妥协与对抗两种道路的祭司派与文士派的挣扎存在。但伴随着文士阶层的哈斯蒙尼家族采取军事起义以及犹底亚区域民众展开一系列自卫行动,周边战役取得阶段性成功,该群
学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之一。政府积极推进治理工作,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但治理行动不能仅依靠政府,更需要农村居民的参与。而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在治理中常常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皖北地区为例,探究影响农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的因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村居民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阐述了皖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构建二元logistics
学位
南北朝之际,佛教进入中国后得到全面发展,及至隋唐达到顶峰。唐代统治者大都一改传统的道教信仰,极力推崇佛教,形成政教合一的皇权。唐朝皇室宗族大兴佛教寺院,开窟造像,甚至在最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帝陵石刻中也渗透着明显的佛教文化元素,唐代帝陵神道石柱即是最典型的代表,唐陵石柱造型样式一改汉魏以来受希腊柱式影响的造型风格,采用具有浓郁印度佛教建筑风格的的摩尼宝珠柱样式,足以见证印度佛教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陵
学位
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1943-)因其“那不勒斯四部曲”成为最近几年最受关注的意大利作家之一,该系列作品的成功与其独具魅力的小说叙事密不可分。本论文旨在对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叙事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埃莱娜·费兰特及其创作经历,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埃莱娜·费兰特和“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已有研究,发现对“那不勒
学位
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重要论断使得媒体融合问题上升为顶层设计层面。全媒体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内容,将全媒体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分后展开深入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学位
目的:1.筛选具有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的乳酸菌株。2.研究产γ-氨基丁酸(GABA)的乳酸菌发酵酸枣仁前后总黄酮(TF)和总皂苷(TS)含量的变化。3.研究酸枣仁发酵液对睡眠剥夺小鼠下丘脑中5-HT、DA、GABA睡眠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1.利用乳酸菌筛选培养基从泡菜汁中成功分离筛选出乳酸菌。通过对菌种富集、分离筛选和发酵培养得到具有产GABA能
学位
抑郁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探究影响儿童抑郁的内外部因素,对儿童抑郁的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显示,母亲教养方式、积极情绪调节、情绪安全感与儿童抑郁密切相关;然而,从整体的角度考察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影响儿童抑郁的内在的过程机制仍较少涉及。此外,同伴作为儿童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其如何与亲子关系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影响儿童心理适应仍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考察积极情绪调节、情绪安全感在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