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得到了重大发展,翻译理论研究者也越来越注重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无疑,与各种领域的理论的结合和联系有助于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批评的标准总是翻译研究中争论的焦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不停地做出各种选择,比如忠于形式还是内容?传达原语文化还是适应译语文化?适应原作者的目的还是满足译语读者的期望?译者做出的不同选择最终将影响翻译活动的结果。在翻译研究的复杂形势下,胡庚申教授把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适应和选择”引入了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以期能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以及真实地反映和描述翻译实践。根据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被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219)。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中,翻译过程是译者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适应程度以及最终译文文本形式的选择来生成译文的过程。胡庚申相信翻译适应选择论能凸显翻译活动中的适应与选择,也能为翻译研究增加新的研究角度。事实上,一些翻译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新理论,比如许钧,李亚舒,宋志平等等。他们把这个理论看作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和一部简约创新之作。也有些翻译理论学习者试图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论语》、《天演论》等等的翻译,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理论的应用仍然很有限,它的可行性及对翻译实践活动的解释力仍然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这也是本文作者在本理论框架下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目的。探讨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之后,本文介绍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现,理论上的可行性,对该理论的研究情况和对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以及不同译本已有的研究。主要的章节是对该理论内容的揭示,包括其哲学理据,翻译过程,方法,以及评议标准。但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傲慢与偏见》的过程分析,由三个阶段组成:译前适应、译中选择和译后评价。本文作者用《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及译本中的例子来证明译者在这三个阶段都做了充分的适应和恰当的选择,也从而译出了成功的译本。本文在有限的篇幅内,对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可行性和对翻译实践活动的解释力。该理论给翻译研究,特别是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更广阔的空间。文章作者也希望本文能吸引更多的翻译研究者关注中国的本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