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体育服务问题作为公共服务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深入,是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我国公共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出现了新的问题,各种矛盾已无法忽视。城乡二元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区域供给差距不断扩大,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权利被削弱,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之间摩擦严重,供给效率的提高没有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和市场的监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非营利体育组织的供给缺乏管理等,造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的不完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供给的体育服务质量的问题,如政府监管较为松懈,恶性竞争引发发展危机等都对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论文从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的供给差异着手,分析造成这种非均等化的原因主要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数量过少,公共体育财政投入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发展策略存在缺陷,体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过度体育市场化取向造成单纯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加剧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非均等化;民主政治制度不够完善,缺少公民意愿的传达机制;政府垄断供给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单一,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各级领导不够重视,执行标准无法落实执行。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的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认为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和服务制度体系全面转型,政府与市场、社会逐步分离,融资机制发生重要变化,财权、事权分离的财政制度基本形成,供给机制开始多元化。但是这一模式产生了一些问题,政府监管能力的欠缺,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公众利益的损害;服务财政体制还不完善,加重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过度重视速度和效果展示,公共体育意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改善,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权益依然没有受到维护。因此探索新型的、更加有效的供给模式就成为必然趋势。 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形成各供给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多元化的供给方式,提供既有高效率又有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合作,政府履行对非政府主体的监管和政策、资金支持;建立统筹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重视体育人才培养,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财政法保障制度,树立财政法治观念,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通过这一模式的建立,可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非均等化方案,从而协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完善体育财政投入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公共体育资源,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为公共服务其他领域均等化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启发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