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校园暴力不仅给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间接给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破坏,为教学者的校园管理带来更加严苛的要求。从校园暴力的远期影响来说,它将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是影响校园正常管理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校园暴力行为包含躯体暴力和心理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部及外部合理影响范围,以自我、学生、老师为主体,对身体、精神、财产等造成侵害,可通过目击、遭受、实施三个维度表现出来的行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亲子关系中生成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方式,主要在子女被父母亲抚养与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冲动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倾向,通俗地被人们表达为“不加思考就行动”,冲动性的人容易受外界或内部刺激迅速地形成反应,从而可能对自己或他人实施不良的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在本文中,主要探究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冲动性人格、校园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冲动性人格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初中生的冲动性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能提高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认知,更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基于以往研究经验,本文将使用《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对河南某初中校园450名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校园暴力行为和人格的冲动性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重点在于探讨冲动性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以构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的校园暴力总体情况,根据均值对比倾向排序为:目击暴力>遭遇暴力>实施暴力。结构划分倾向:心理暴力>躯体暴力。(2)校园暴力行为中实施、遭遇、目击暴力部分维度与初中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差异显著。性别方面,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中男生的目击暴力、实施暴力显著高于女生,遭遇暴力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年级方面:初二学生的目击、遭遇、实施暴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实施、遭遇、目击暴力中仅实施暴力中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3)初中生的冲动性得分在年级因素差异显著:初三>初二>初一。(4)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等因素上差异明显。(5)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冲动性人格与校园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行为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正相关;冲动性人格与校园暴力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6)冲动性人格在父、母亲的积极、消极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还能加深对校园欺凌形成和防御机制的认知,以便科学地从个人因素(冲动性人格)、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降低校园欺凌的频率,在保障青少年正常校园学习、生活体验等方面上提供意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