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引起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的主要病因,有报道称CHB占SACLF所有病因的80%。目前认为,HBV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和转归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宿主的免疫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应答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0、Th1、Th2、Th3,目前研究最多的是Th1和Th2两个亚型。研究认为在病毒性肝炎感染中,Th1细胞有利于病毒的清除,而Th2细胞主要与组织损伤及慢性化有关。最近,CD4+Th细胞家族新型成员-Th17细胞亚群的出现改写了经典的Th1/Th2细胞反应模式。该细胞以高分泌IL-17为特征,具有很强的促炎症作用。2005年Kim等人发现了IL-32,该因子可由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上皮细胞产生,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有促炎症因子的特性。IL-10是机体一种强有力的免疫和炎症抑制因子,由Th2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B细胞等产生,它可以减低T细胞活性,从而降低免疫反应的效应,导致机体清除病毒能力减弱。上述细胞及细胞因子在CHB中的变化已有报道,但其是否参与了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的发病过程以及在肝衰竭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与ALT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探讨HBV-SACLF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及血清中IL-32、IL-10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HBV-SACLF患者、46例肝衰竭前期患者、20例CHB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全血标本中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比较四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动态观察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Th1、Th2、Th17的变化趋势;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存活组与非存活组Th1、Th2、Th17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Th1、Th2、Th17与ALT的相关性。同时采用ELISA检测上述四组血清中IL-32、IL-10的表达水平,并观察IL-32、IL-10在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的动态变化。结果1.HBV-SACLF组、肝衰竭前期组、CHB组、对照组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T h1:(22.58±3.86)%、(20.80±3.32)%、(5.23±1.51)%、(6.45±1.27)%;Th1比例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4,P3=0.032)。②Th2:(1.73±0.64)%、(1.03±0.34)%、(6.15±0.97)%、(1.98±0.46)%;Th2比例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07,P3=0.041)。③T h17:(3.48±0.80)%、(3.61±1.20)%、(1.09±0.4)%、(0.72±0.11)%;Th17比例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03,P3<0.001)。2.HBV-SACLF早期、中期、晚期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Th1:(26.11±5.19)%、(22.45±4.06)%、(18.33±3.21)%;Th1比例在HBV-SACLF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逐渐降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1=0.001,P2=0.004)。②T h2:(0.95±0.20)%、(1.66±0.41)%、(2.54±1.03)%;Th2比例在HBV-SACLF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逐渐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1=0.003,P2=0.048)。③Th17:(2.71±0.34)%、(3.39±0.73)%、(4.45±1.22)%;Th17比例在HBV-SACLF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逐渐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1=0.002,P2=0.007)。3.HBV-SACLF感染组与非感染组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Th1:(23.59±3.91)%、(21.44±3.5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②T h2:(1.92±0.70)%、(1.76±0.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T h17:(4.65±1.33)%、(3.92±1.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2)。4.HBV-SACLF存活组与非存活组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Th1:(20.78±3.37)%、(25.61±4.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②T h2:(1.65±0.59)%、(1.88±0.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T h17:(3.21±1.02)%、(4.53±1.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9)。5.对HBV-SACLF患者Th17、Th1、Th2与ALT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Th17与ALT呈正相关(r=0.616,P=0.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1、Th2与ALT无明显相关性。6. HBV-SACLF组、肝衰竭前期组、CHB组、对照组IL-32、IL-10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IL-32:(500.98±152.33)pg/ml、(486.45±129.06)pg/ml、(281.72±99.28)pg/ml、(178.16±50.54)pg/ml;IL-32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21,P3=0.033)。②I L-10:(2.82±1.03)pg/ml、(3.05±1.83)pg/ml、(13.15±3.37)pg/ml、(7.62±2.17)pg/ml;IL-10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2=0.024,P3=0.019)。7. HBV-SACLF早期、中期、晚期IL-32、IL-10的表达水平分别为:①IL-32:(540.69±155.71)pg/ml、(498.43±135.56)pg/ml、(450.77±102.33)pg/ml;IL-32在HBV-SACLF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逐渐降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1=0.046,P2=0.001)。②I L-10:(1.94±0.44)pg/ml、(2.83±0.97)pg/ml、(3.69±1.23)pg/ml;IL-10在HBV-SACLF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逐渐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1=0.004,P2=0.032)。结论Th1细胞和IL-32在HBV-SACLF患者中明显升高,随着病情发展呈逐渐下降趋势;Th2细胞和IL-10在HBV-SACLF患者中明显降低,其在HBV-SACLF早、中、晚期逐渐升高;Th17细胞在HBV-SACLF患者中明显升高,随着病情发展呈逐渐升高趋势;继发感染组Th17细胞较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存活组Th17细胞低于非存活组;且Th17细胞与肝细胞损害呈正相关。本文研究辅助性T细胞1、2、17及细胞因子IL-32、IL-10的紊乱是导致HBV-SACLF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检测其在肝衰竭早、中、晚期的动态变化可以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为临床的免疫调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正>2014年3月13日下午,"人以德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沈德立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在天津师范大学立教楼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史瑞杰,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
在延时命名范式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熟悉性并运用连续图片命名的眼动记录技术,考察图片的注视时间,将词汇提取的过程单独地呈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熟悉性及延时命名的条
按学段自行编写生命教育活动课程教案,随机抽取7年级和10年级各一个班学生作为生命教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对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生命教育。结果发现:(1)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
目的了解脓毒性脑病的发病情况及预后的意义。方法1.以2008年7月~201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疗中心收治的109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脓毒症参照2001年美国危重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情况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探讨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P2Y12受体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72只Wistar雄
采用2(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2(结构特征:构型对称、构型非对称)×4(频级:4级)三因素的被试内设计,通过分析29名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来探讨纵横码认知加工的
<正>伴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从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领悟到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不
研究了纳他霉素与不同浓度油酸钠混合对葡萄进行处理后的保鲜效果。分别将质量分数为0.10%、0.15%和0.20%纳他霉素与等量油酸钠混合对葡萄进行浸泡处理,晾干后装袋置于0℃冷
随着企业对职业化、技能化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但学校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不符合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
现在局域网中感染ARP病毒的情况比较多,清理和防范都比较困难,给不少的网络管理员造成了很多的困扰。本文在分析了ARP病毒攻击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几种简单防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