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进行红芪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密度、不同营养器官调节措施以及加施坡缕石等方面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红芪的生长规律及影响机理,旨在为规范甘肃地区红芪的人工栽培,实现其高产、规范种植和GAP基地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红芪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覆膜对红芪株高和主根长的生长、芦径的增粗及分枝数的增多均有显著影响,膜侧沟栽种植,特别是黑膜覆盖侧沟栽植是红芪的高产栽培的最佳模式。黑膜覆盖侧沟栽植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36.10%(p<0.05),根长较对照增长1.54倍(p<0.05),根径粗较对照增粗1.32倍(p<0.05),根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增高38.0%(p<0.05),综合性状最优。其次是白膜覆盖膜侧沟栽。采收后对红芪病株统计结果显示、黑膜覆盖侧沟栽植处理麻口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率较小。2.定植密度对红芪的生长动态有不同的影响。在不同定植密度下,有随密度的增大而有株高降低、根径减小、主根长缩短、主茎分枝数减少的趋势。红芪根、地上部分、根茎干物质积累均有随定植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随着移栽株距的增大,产量也随着增加,但当株距增加到30cm时小区产量反而低于25cm的产量。25cm的小区产量最高为15565.00 kg/hm2,较10cm增产37.74%(p<0.05);株高、芦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和主根长也最佳。由此认为红芪栽培密度是其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就红芪根产量而论,红芪以移栽株距为25cm(15万株/hm2)为适宜定植密度。3.经过营养器官调节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剪根剪茎处理的鲜产量最高为13070.00kg/hm2,剪茎处理的次之为12406.25kg/hm2,略高于剪根处理的11930.00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33.10%、26.16%和23.20%。剪根剪茎处理、剪茎处理、剪根处理的芦头径、根径也都显著高于对照。但剪根处理和剪根剪茎处理的主根长都比对照稍短,剪茎处理的主根长最长。4.坡缕石在750kg/hm2~3000kg/hm2施用量下,均能提高红芪生长期株高、主根长、根径、地上和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且加施坡缕石为2250kg/hm2时的产量最高为13632.50kg/hm2,较对照极显著增产37.77%(p<0.01),综合性状最优。其次是加施1500kg/hm2。加施坡缕石的用量为1500kg/hm2、3000 kg/hm2和750kg/hm2时也较对照分别增产23.44%、22.43%和14.79%。说明加施坡缕石可提高肥效,使产量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氟对人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细胞)体外培养细胞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融合的影响。方法在SH-SY5Y细胞中加入0.4、4 mmol/L NaF,孵育6、12、24和48 h;利用MitoTr
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分析与批判,一直都是张岱年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重要内容。概括来说,张岱年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明确反对复古论,主张用文化的综合创造来
目的通过对交叉配血试验分析前质量保证,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杜绝差错事故。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交叉配血试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定,并予以实施,由输血科与
万家坝型铜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由于这一类型的古代铜鼓的鼓面上多有烟炱等遗存,从而导致学术界有古代铜鼓是炊具的说法,但从古代铜鼓所处的青铜时代文
目的探讨背景音乐在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音乐组及对照组各60例,分别与术前一天自评焦虑状况,音乐组在等候手术及手术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对
本文运用组织理论和制度分析框架进行解释并试图呈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扭曲的过程、发生机制及锁定与强化机制。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扭曲具有多重逻辑。合作社行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保护产权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在当前重要的历史节点,提出并强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对于稳定整个社会预期、增强全民族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