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因牙列拥挤不齐、前突等问题需要通过减数治疗达到解除拥挤、排齐牙列、改善侧貌等目的。从牙齿拔除到排齐、整平、关闭间隙阶段,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拔牙后,牙槽骨出现不可逆性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都不同程度的萎缩。研究表明[1-3],牙槽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的第一年,尤其在拔牙后的3个月内吸收速度最快,之后牙槽骨将进行骨改建和骨重建。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降低导致间隙关闭困难,或(和)在关闭间隙的过程中出现如牙根吸收、骨开窗、骨开裂等问题。近几年提出的位点保存技术--牙槽盾构术(thesocket-shieldtechnique,SST)在短期内对组织的保存是有意义的,在种植领域的成功应用提示我们,是否可将牙槽盾构术应用到正畸减数治疗后的位点保存呢?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牙槽盾构术运用到正畸拔牙矫治中,评估牙槽盾构术在正畸拔牙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价值,以期望保存拔牙区牙槽嵴的厚度和高度,利于牙齿移动,缩短矫治进程,使牙槽盾构术在正畸减数治疗中成为可选择的位点保存方法。
方法
选取2016年至2018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成人患者(非孕妇)20例(8男,12女,年龄18~33,平均年龄23.8岁),取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采用自身同颌对照,依照牙槽盾构术保留颊侧牙根片段的方法拔除其余牙体。观察患者分牙拔牙后反应、牙根片段的临床情况、颊侧牙槽骨外部轮廓的变化,测量保留牙根片段及拔除后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和颊侧牙槽嵴高度的变化及剩余拔牙间隙的大小。
结果
1.牙槽盾构术存在术中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6/20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从拔牙牙数看,6/40的拔牙区出现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2.除两个患者口腔卫生差,牙片周围出现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的情况外,其他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牙根片段无松动,牙龈健康,探诊无出血。保留牙片3个月(T1期)、拔除牙片时(T2期)和拔除牙片3个月(T3期)实验组出现牙槽骨外部轮廓凹陷分别为5例、4例、9例;对照组出现牙槽骨外部轮廓凹陷分别为14例、16例和9例;实验组与对照组颊侧牙槽骨外部轮廓的凹陷的定性分析,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3.T1、T2和T3期实验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变化分别为-1.011±0.704mm、-0.983±0.618mm和-0.622±0.770mm;对照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变化分别为-2.104±0.853mm、-2.006±0.800mm和-1.568±0.505mm;这三个时间点实验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的变化均小于对照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T1期和T2期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的减小量分别为0.235±0.206mm和0.165±0.135mm。5.T2和T3期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1.825±1.136mm和1.975±0.890mm;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1.980±1.060mm和1.695±0.800mm;这两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差异不明显,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临床实验将牙槽盾构术应用于正畸拔牙后的位点保存,实验结果表明牙槽盾构术有利于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和颊侧牙槽嵴高度的保存,但不能加快牙齿移动,也不会阻挡拔牙间隙的关闭。
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因牙列拥挤不齐、前突等问题需要通过减数治疗达到解除拥挤、排齐牙列、改善侧貌等目的。从牙齿拔除到排齐、整平、关闭间隙阶段,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拔牙后,牙槽骨出现不可逆性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都不同程度的萎缩。研究表明[1-3],牙槽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的第一年,尤其在拔牙后的3个月内吸收速度最快,之后牙槽骨将进行骨改建和骨重建。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降低导致间隙关闭困难,或(和)在关闭间隙的过程中出现如牙根吸收、骨开窗、骨开裂等问题。近几年提出的位点保存技术--牙槽盾构术(thesocket-shieldtechnique,SST)在短期内对组织的保存是有意义的,在种植领域的成功应用提示我们,是否可将牙槽盾构术应用到正畸减数治疗后的位点保存呢?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牙槽盾构术运用到正畸拔牙矫治中,评估牙槽盾构术在正畸拔牙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价值,以期望保存拔牙区牙槽嵴的厚度和高度,利于牙齿移动,缩短矫治进程,使牙槽盾构术在正畸减数治疗中成为可选择的位点保存方法。
方法
选取2016年至2018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成人患者(非孕妇)20例(8男,12女,年龄18~33,平均年龄23.8岁),取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采用自身同颌对照,依照牙槽盾构术保留颊侧牙根片段的方法拔除其余牙体。观察患者分牙拔牙后反应、牙根片段的临床情况、颊侧牙槽骨外部轮廓的变化,测量保留牙根片段及拔除后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和颊侧牙槽嵴高度的变化及剩余拔牙间隙的大小。
结果
1.牙槽盾构术存在术中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6/20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从拔牙牙数看,6/40的拔牙区出现并发症和拔牙后反应。2.除两个患者口腔卫生差,牙片周围出现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的情况外,其他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牙根片段无松动,牙龈健康,探诊无出血。保留牙片3个月(T1期)、拔除牙片时(T2期)和拔除牙片3个月(T3期)实验组出现牙槽骨外部轮廓凹陷分别为5例、4例、9例;对照组出现牙槽骨外部轮廓凹陷分别为14例、16例和9例;实验组与对照组颊侧牙槽骨外部轮廓的凹陷的定性分析,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3.T1、T2和T3期实验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变化分别为-1.011±0.704mm、-0.983±0.618mm和-0.622±0.770mm;对照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变化分别为-2.104±0.853mm、-2.006±0.800mm和-1.568±0.505mm;这三个时间点实验组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的变化均小于对照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T1期和T2期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的减小量分别为0.235±0.206mm和0.165±0.135mm。5.T2和T3期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1.825±1.136mm和1.975±0.890mm;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1.980±1.060mm和1.695±0.800mm;这两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差异不明显,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临床实验将牙槽盾构术应用于正畸拔牙后的位点保存,实验结果表明牙槽盾构术有利于牙槽嵴的颊腭侧厚度和颊侧牙槽嵴高度的保存,但不能加快牙齿移动,也不会阻挡拔牙间隙的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