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百草枯曾是我国最常用的除草剂之一,随着其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因接触百草枯所致的中毒病例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由于其毒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备受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虽然百草枯进入人体后主要的靶器官为肺,但对于肾脏的损伤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及时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百草枯中毒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个月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组间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血肌酐的变化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比较组间指标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的患者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结果、服药剂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液灌流次数、血浆乳酸水平、是否存在急性肾损伤、是否存在酸中毒及是否存在离子紊乱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可知服药剂量(OR=7.679;95%可信区间1.139-51.786)及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OR=141.907;95%可信区间7.003-2875.444)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液灌流次数为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OR=0.143;95%可信区间0.023-0.895)。急性肾损伤组与非急性肾损伤的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服药剂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乳酸水平及是否存在离子紊乱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可知危险因素为服药剂量(OR=4.071;95%可信区间1.522-10.677)及是否合并离子紊乱(OR=3.951;95%可信区间1.472-10.606)。结论:对于百草枯中毒的患者而言,服药剂量及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即服药剂量超过20ml或合并肾损伤者,预后较差;服药剂量及是否合并离子紊乱为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即服药剂量超过20ml或合并离子紊乱者,为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高风险人群,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