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莫里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的反抗历程,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从性别、种族、文化的多重角度深刻揭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即白人男性文化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及自我主体意识的毁灭作用,并呼吁黑人妇女热爱自己的身份和传统文化,抵制白人文化冲击。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详细分析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旨在为国内研究莫里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后殖民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第三世界妇女受压迫的多重性。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探索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非洲裔美国妇女心灵的扭曲及对她们主体性建构的摧毁性作用,在抨击性别歧视的同时鞭挞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对黑人妇女的摧残,并探讨了抵制白人文化冲击,维护黑人文化传统及保持黑人女性身份的途径,从而体现了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观点。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并分析了后殖民女性主一义的理论脉络及其在《最蓝的眼睛》中的体现。第二章着重分析在性别、种族及白人霸权文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第三章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重构的途径:在身受多重压迫的情况下,一部分热爱自身的黑人女性与家庭、黑人社区及黑人传统文化习俗紧密联系并从中汲取了力量而得以抵制住白人文化的侵蚀,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通过分析在性别、种族、文化等多重压迫下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揭露并抨击了美国白人男性文化价值观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作用,同时呼吁黑人妇女要尊重自我,热爱黑人传统文化,在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社会里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体现了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观点。目前世界上仍有部分少数族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压迫,因而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