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过去的传承,又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构之中。历史文化是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资源。历史文化通过文艺领域的传播可以分为纪实和虚构两种不同形式,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大致可分为历史文化纪录片和历史剧。近年来,《黄帝》《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在海外的热销,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已经是国际传播的先锋力量之一,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历史文化是中国的优势资源,中国5000年未断的文化是世界罕见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传播,正是中国文明的表白和对人类未来的中国式建议。但自近代以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一直处于被世界忽视的状态。从纵向看,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随着全球化日益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纪录片生存的现实语境,其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在中国纪录片中,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也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纪实与虚构两种美学法则的此消彼长为线索,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和变迁。这两种美学法则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其中,纪实美学是对专题片“格尔逊模式”的反拨,它在90年代达到极盛;虚构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弥合影像叙事断点所必需借助的手段,它最早表现为情景再现的形式,在新世纪进入了鼎盛;纪实与虚构的发展都与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模式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有关。同时,本文将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置于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宏观方面,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受到国家政策和广电体制的直接影响。在传播媒介组织层面,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目前主要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而在未来,视频网站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来看,在不同国家中,左右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因素存在诸多差异。文章通过比较日本拍摄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与中国拍摄的同名/同题材纪录片在传播内容与策略、传播体制、受众反响等方面的区别,揭示了当前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影片的网络受众反馈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网络受众更喜欢什么风格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对内容的定性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国外同类影片的差距在于过度娱乐化和普世价值的缺失。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提升竞争力的出路在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意味着传播内容的调整、传播理念的转变和对新的传播体制的建构。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广播模式、美国有线电视网的收费模式都为传播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另类的选择。通过对影响国家地理频道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揭示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对国际传播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为民族认同提供了重要资源,也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要在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立足本国市场,兼具国际视野,契合于普世价值,拓宽传播渠道,努力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