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色形象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角色的承担者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构成个人形象的基本因素。现今高职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实施者,同时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角色形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作为辅导员角色形象最直接的客体,从学生的视角了解他们对辅导员角色形象的期望与实际评价,为塑造辅导员角色形象提供参照,应当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形象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重庆市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辅导员角色形象的期望和实际评价。首先,自编《辅导员角色形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维度。其中,内在形象下划分:角色技能、个人素质和职业操守三个子要素;外在形象下划分言谈举止和仪表风度两个子要素。在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向重庆市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回收率88.7%。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对辅导员角色形象的期望与实际评价,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出现差异的原因。所得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重庆高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形象总体期望较高,且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内在形象期望高于外在形象;但在实际评价中,辅导员的内在形象却低于外在形象。第二,重庆高职学生在对辅导员角色内在形象期望和实际评价方面,对辅导员职业操守的期望值高于角色技能和个人素质;在实际评价中,对辅导员角色技能的评价最低。第三,重庆高职学生在对辅导员角色外在形象期望和实际评价方面,对辅导员仪表风度的期望略高言谈举止;在现状调查中,对辅导员仪表风度的评价略低于言谈举止。第四,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高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形象期望和现状评价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五,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形象期望和现状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第六,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生源地高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内在形象期望分别在角色技能和职业操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的新意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生视角分析辅导员角色形象,将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形象与现实形象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角色技能、个人素质、职业操守、言谈举止和仪表风度五个方面探讨提升重庆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形象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重庆乃至全国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形象塑造提供实证依据和参照,对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