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竹子和棕榈藤(以下简称竹藤)是仅次于木材的重要森林植物资源,可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由于其特殊的材性和纤维等特性,在建筑、家具等行业广泛应用。竹藤生长周期普遍比树木短,其中,竹子从种植到成林一般只需3~5年,棕榈藤只需要5~7年。与树木相比,竹藤植物一次种植可多次采收,因此对森林砍伐或资源损失影响较小,是重要的非木材类可持续的资源。所以,在现今我国木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竹藤已成为木材原材料的重
【基金项目】
:
国际竹藤中心基础科研业务费(No.1632017018、No.163201902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No.2015BAD04B03和No.2015BAD04B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子和棕榈藤(以下简称竹藤)是仅次于木材的重要森林植物资源,可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由于其特殊的材性和纤维等特性,在建筑、家具等行业广泛应用。竹藤生长周期普遍比树木短,其中,竹子从种植到成林一般只需3~5年,棕榈藤只需要5~7年。与树木相比,竹藤植物一次种植可多次采收,因此对森林砍伐或资源损失影响较小,是重要的非木材类可持续的资源。所以,在现今我国木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竹藤已成为木材原材料的重要替代品。本研究以两个棕榈藤物种(单叶省藤和黄藤)与一个竹子物种(毛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或收集,对参与次生细胞壁(secondary cell wall,SCW)生物合成的基因/lnc RNA进行挖掘。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竹藤SCW生物合成调控网络的理解,鉴定得到了具有潜在遗传改良意义的相关基因。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结果分为单叶省藤和黄藤与毛竹两个部分。其中在单叶省藤和黄藤中:(1)成功构建了两个物种的共表达网络。该网络分别覆盖了62.16%和68.93%的单叶省藤和黄藤基因。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中挖掘到了11个和6个SCW相关的功能模块;(2)在对单叶省藤和黄藤的CCR1、4CL1和MYB103的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网络中存在参与SCW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或结构基因。通过顺式作用元件富集分析,在两个藤种CCR1、4CL1的启动子区域鉴定得到了MYB61转录因子的保守结合位点。在毛竹中:(1)成功建立了lnc RNA鉴定和功能注释流程,并在毛竹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得到了37 009个lnc RNAs,对其中76.27%的lnc RNAs进行了功能注释。(2)通过lnc RNA的功能注释,鉴定得到了315个与SCW生物合成相关的lnc RNAs。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建立了参与SCW生物合成的潜在“lnc RNA-基因”调控网络。通过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富集分析、表达模式分析等方法对其潜在功能模式进行了挖掘。(3)经基因表达分析,在315个lnc RNAs挖掘得到3个具有潜在负向调控功能的lnc RNA;13个在茎分裂起始期、快速分裂期和快速伸长期差异表达的lnc RNA。此外,在单叶省藤、黄藤和毛竹中的PAL/4CL/C4H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的类黄酮和木质素生物合成通路比较,表明在单叶省藤、黄藤和毛竹的木质素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之间可能存在通过PAL/4CL/C4H基因家族成员对进行代谢中间体的定向引流的机制。
其他文献
竹筒酒,又称活竹酒、鲜竹酒,是极具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少数民族特色的一种含酒精饮料,一般是将基酒注入生长的活竹秆中,密封后与竹共生,以获得竹子的自然香气及活性成分。近年来,竹筒酒产品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但是,制备过程中,基酒中的化学成分如何变化?多长的制备时间合适等问题,却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利用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测与表征。因此,本文采用微孔注入方法,模拟竹筒酒生产
纤维素炭气凝胶由于具有可调节的孔隙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从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基质材料。但其在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比电容和能量密度低及表面润湿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电极材料结构的合理设计,以竹浆纤维为原料,借助NaOH/尿素溶解体系实现一步炭化、活化和掺杂,制备出柔软、多孔的氮掺杂竹纤维素炭气凝胶,解决了炭气凝胶作为基质材料时表面润湿性较差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复合石墨
凋落物是指在生态系统内,由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分解过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不容忽视,它所导致的干旱现象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将会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流失动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关注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
为解决再生水中高氮含量问题,采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开展对再生水中氮素深度净化过程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根据北京地区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水质特征,调查筛选适用性湿地植物和基质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再生水深度净化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因素为湿地植物,两个处理分别为香蒲和芦苇,纯基质垂直潜流湿地设置为对照,每个处理和对照均设置三个重复。通过分析湿地水体、植物和基质中不同的氮形态时空变化
热带雨林土壤有机碳库对温度变化和大气中CO2浓度变化极为敏感,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热带雨林碳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尤为重要。低地雨林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类型之一,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经人为采伐干扰后,自然更新恢复形成了3种类型,即较大采伐强度下恢复的灌丛与低矮乔木(Ⅰ)、中等采伐强度恢复形成林分密度较大的次生雨林(Ⅱ)、因交通条件不便而受采伐干
带状采伐作为一种全新的毛竹林采伐方式,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当前对毛竹林带状采伐研究多关注于林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伐后次年新竹生长状况,对伐后毛竹林的空间分布和动态特征研究较少,而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分生长、发育和稳定性,故开展伐后毛竹林的空间分布和动态特征研究对毛竹林带状采伐的恢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毛竹林调查手段相比,地基激光雷达(TLS)可以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毛竹林三维
土壤中的氮循环过程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要组成部分,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气候模型预测在未来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将持续频发,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过程。热带森林的土壤氮循环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氮库富足、氮循环周转快等特点,干旱能够削弱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库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往往受磷限制,以及林内穿透雨减少造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为辣木科辣木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及印度,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植物。辣木叶和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酸、植物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本论文对辣木蛋白进行了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基于辣木叶含有γ-氨基丁酸且辣木叶中谷氨酸含量丰富,运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辣木叶发酵法生产γ-氨基丁酸的研究;以筛选的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种,对发酵培
本文主要以慈竹材及其纤维素为原料,研究其在丙酮和溴化锂体系中与酸共同催化转化为生物油燃料前驱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慈竹粉的液化转化率、液化产物收率和生物油前驱体化学组成等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此液化过程的机理,对比研究了同等条件下单糖和竹纤维素的催化液化过程。测定了竹材液化后的产物即生物油前驱体按一定比例混溶于传统石化柴油后,对柴油性能指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100 m
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对其在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格局的决定因素知之甚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为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乡土阔叶用材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营养型树种。为了解红锥人工林中地下多重生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文选取了广东广西两地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其林下外生菌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 Mi Seq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