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男性饮酒模式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和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疾病死亡谱的首位原因,每年因NCDs死亡的人数占了全因死亡的70%。NCDs的主要类型为心血管疾病(CVD)、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DM)等,以CVD所致的NCDs死亡率最高。2013年全球死亡的监测数据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全球因CHD死亡人数已达到814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6.8%)。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DM的患病人数达到了4.15亿,其中以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预计到2040年DM患病人数将达到6.42亿。研究发现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NCDs发病/死亡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的死亡数据:720万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160万的死亡可归因于缺乏运动。中国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发现中国67.9%的CHD事件可归因于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缺少活动、不合理的膳食模式和肥胖等。  饮酒作为生活方式中一个重要因素,其与NCDs发病/死亡的关联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饮酒对NCDs发生风险的关联呈现双面性:一方面,研究者认为饮酒是NCDs发病/死亡和伤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3.8%的全球死亡和9.0%的CVD死亡可归因于饮酒。另一方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适量饮酒通过调节体内血脂代谢、改善代谢紊乱状态、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降低NCDs的发生风险。观察性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可以降低CHD的发病/死亡风险,且在DM人群中适量饮酒可以降低CHD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饮酒对于T2DM发生风险的关联结论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为:适量饮酒与T2DM发生风险的关联尚不明确,过量饮酒可能会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平均的乙醇摄入量是不足以综合评价饮酒对疾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饮酒模式在NCDs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为探索饮酒模式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提出有益于疾病控制的饮酒模式。  第一部分中老年男性饮酒模式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流行病学观察性调查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饮酒模式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数据较少且结论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饮酒模式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提出有益于冠心病预防和控制的健康饮酒模式。  方法: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基线患有冠心病、中风和肿瘤的人群,最终纳入8469名男性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饮酒信息和其他协变量信息是通过半结构化的问卷收集的。采用COX固定效用效应模型计算多变量校正的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  结果:平均随访4.36年后,新发冠心病共959例。在校正了年龄、吸烟、教育、BMI、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锻炼等混杂因素后,与不饮酒者相比:现在饮酒人群的冠心病发生风险的HR(95% CI)值为0.84(0.73-0.98);在饮酒特征中,平均乙醇摄入量在0.01-10,10.01-30和大于30克/天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的HR(95% CI)值分别为0.80(0.65-0.99),1.02(0.84-1.22)和0.75(0.59-0.96);单次摄入20.01-40克乙醇量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降低了24%,HR(95% CI)值为0.76(0.62-0.94);未发现饮酒类型与饮酒频率和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饮酒模式的分析中发现:单次摄入乙醇20.01-40克且饮酒频率小于5次/周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最低,HR(95% CI)值为0.73(0.52-0.96)。  结论:中老年男性饮酒可能会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饮酒模式可以影响饮酒和冠心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单次饮用的乙醇量不超过40克且频率不超过5次/周是一种相对健康的饮酒模式。  第二部分中老年男性饮酒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饮酒模式与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以及适合于中老年的健康生活方式。  方法: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基线患有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肿瘤的人群,最终纳入7445名男性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采用COX固定效用效应模型计算饮酒对于T2DM发生风险的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2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为:体检空腹血糖浓度大于等于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大于或等于6.5%,或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使用史。  结果:在平均随访了4.47年后,新发2型糖尿病共597例。在校正了年龄、教育、吸烟、BMI、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与不饮酒的人群相比:平均乙醇摄入量为20.01-30克/天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1.53倍,HR(95% CI)值为1.53(1.16-2.02);饮酒频率高于7次/周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HR(95% CI)值为1.38(1.05-2.09);在饮酒频率高于7次/周的亚人群中,单次乙醇摄入量为0.01-40克和大于40克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HR(95%CI)值为分别为1.48(1.05-2.09),1.27(0.80-2.01)。饮酒量与其他生活方式的联合分析中发现:具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超重或肥胖、吸烟、缺乏锻炼等且饮酒量大于20克/天的人群中T2DM的发生风险增加。  结论:过量饮酒和高频率饮酒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饮酒量大于20克/天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超重、肥胖、吸烟和不锻炼的联合效应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小学生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突发事件后心理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了解小学生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状
大学设计教育中的“传达设计”逐渐成为一门基础课程,非视觉传达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大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在此背景下通过厘清传达设计的信息本质,从而奠定传达设计通识教育
药物的心脏毒性是导致药物研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Ⅰ期实验中,副作用发生率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头痛、恶心、头晕、嗜睡/镇静、疲倦,均属于神经系统副作用。因此在新药研发阶段,评价药物对心血管、中枢和呼吸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至关重要。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研究作为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组合即为评价这三大重要生命系统的试验。本课题从当前我国安全药理学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