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及核心微生物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城市化引起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然而,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缓冲区和生活物资供应基地的城郊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关联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本研究以快速城市化的成都市为例,基于198个土壤剖面(0-20cm,20-40cm,40-60cm,60-100cm)样点数据,探讨了快速城市化对成都市郊区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并选取近郊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油菜轮作地、水稻-大蒜轮作地、水稻-蔬菜轮作地(叶类蔬菜)和园林地)的28个土壤剖面样点,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近郊区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有机碳积累和活性碳组分平衡的影响进行评价;同时基于12个典型土壤剖面样点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城郊地区4种典型农地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快速的城市化对城郊地区土壤剖面易氧化有机碳(EOC)和总有机碳(TOC)产生了深刻影响。整个城郊地区土壤剖面EOC和TOC含量与距中心城市(成都)的距离密切相关,从远郊区到中郊区、近郊区的TOC下降了5.4-13.5%,在过去的10年近郊区的EOC下降幅度>30%。土壤剖面函数递减拟合结果显示从远郊区到近郊区,反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EOC/TOC)的相关系数(R)在整个土壤剖面从0.78降至0.20。城郊地区TOC和EOC的这种损失与郊区的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并可以通过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来反映。经济因素(经济密度、产业结构等)、城市因素(城市规模、人口增长等)、交通因素(货运流量、客运流量增长等)和农田因素(耕地面积、粮蔬种植结构),可以较好的反映城郊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其中,经济因素(经济密度、产业结构等)对表层EOC损失的贡献为13.2%,对表层TOC和深层TOC的贡献分别为31.6%和16.0%,是引起表层EOC和整个剖面TOC损失的主要因素;农田因素(农田结构、耕地面积)和城市因素(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对深层EOC的贡献为40.4%,共同主导着深层EOC的损失。此外,交通流量的增长对土壤剖面EOC也有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城市化因子推动着郊区整个土壤剖面成为碳源,且郊区土壤剖面EOC和TOC的这种损失会一直持续到郊区完全城市化,加剧城郊尤其是近郊区的“热岛效应”。鉴于城郊地区有机碳的剧烈损失,有必要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评估以及城市规划中予以考虑。(2)城郊土壤有机碳损失与经济密度和农田变化密切相关。近郊区土地利用方式由传统轮作地(水稻-小麦/油菜轮作)转变为园林地,在整个剖面(0-100cm)促进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增加,降低了EOC、溶解有机碳(DOC)和总有机碳(TOC)。将传统的轮作地转变为水稻-大蒜轮作地后,表层(0-20cm)TOC显著增加,深层(20-100cm)TOC略有下降而LOC(EOC、DOC和MBC之和)有明显增加。而将传统的轮作地转换为水稻-蔬菜轮作地,由于过度施用化肥而促进了整个剖面(0-100cm)EOC、DOC、TOC的增加和MBC的下降。总体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水稻土园林化对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积累有负面影响,水稻-蔬菜轮作有利于土壤剖面的有机碳累积但不利于活性碳组分比例平衡。此外,土壤中MBC占比可以作为评价土壤剖面有机碳稳定性和土壤碳组分平衡的最优指标,且我们应重视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3)在传统轮作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真菌丰度没有显著变化,但真菌的多样性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传统轮作地相比,在水稻-蔬菜轮作地,水稻-大蒜轮作地和园林地,其表层土壤(0-20 cm)的真菌多样性有所下降,深层土壤(20-100cm)的真菌丰度严重下降。城郊农业区各土地利用中的核心真菌群落均由粪壳菌(Sordariomycete)演变而来的。在传统轮作地,主要进化为与之相似的座囊菌(Dothideomycetes)和与之不同的接合菌(norank_Zygomycota)。在水稻-蔬菜轮作地和水稻-大蒜轮作地,它主要演变为与之不同的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_k_Fungi)和norank_Zygomycota;在园林地,它主要演变成大量的银耳菌(Tremellomycetes)。MBC和p H是导致城郊农业区真菌群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MBC/TOC和C/N。主要优势菌群对有机碳组分及p H有不同的反应,其中Dothideomycetes对MBC/TOC和p H有积极的反应,Sordariomycetes,norank_Zygomycota,unclassified_k_Fungi和Tremellomycetes对MBC和C/N有积极的反应。传统轮作地转变为园林地对真菌群落平衡具有负面影响,并导致了园林地真菌群落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下降;而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会引起unclassified类真菌大量增加,这不利于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此外,与耕作强度增加导致的真菌多样性下降相比,园林地上不平衡的真菌群落结构对土壤剖面有机碳损失的贡献更大。(4)相较于真菌群落的变化,城郊农业区细菌群落应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导致了园林地细菌丰度(0-20cm和40-100cm)和多样性(0-20cm)显著高于水稻-蔬菜轮作地,水稻-大蒜轮作地的细菌多样性在20-40cm显著高于水稻-蔬菜轮作地;并进一步引起了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城郊农业区表层土壤(0-20cm)最主要的核心菌群为放线菌(Actin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而深层土壤(20-100cm)为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较大。表层(0-20cm)的原始细菌为Actinobacteria,主要进化为Acid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并导致了水稻-大蒜轮作地的Actinobacteria显著低于水稻-蔬菜轮作地和园林地。深层(20-100cm)的原始细菌为Nitrospira,主要进化为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Deltaproteobacteria;并在20-40cm导致了水稻-蔬菜轮作地Nitrospira的显著下降而Actinobacteria的显著增加,水稻-大蒜轮作地的Actinobacteria显著下降以及园林地40-10cm土层的Nitrospira显著下降;Actinobacteria和Nitrospira是两种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最为敏感的优势菌群。有机碳组分和p H是导致整个城郊农业区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表层土壤(0-20cm)细菌变化主要与MBC、C/N和DOC呈正相关,而深层土壤(20-100cm)主要与p H,MBC/TOC和EOC/TOC呈正相关;核心细菌群落中,Alph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主要对MBC和C/N有积极反应;Deltaproteobacteria和Nitrospira对p H、MBC/TOC有积极反应。此外,细菌群落的物种进化距离沿土壤剖面向下增加的趋势反映出密集耕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细菌群落向着均一化方向演变。整个城郊农业区未知功能的细菌群落、通用功能预测、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功能占据着最高丰度;转录、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暗示着城郊农业区发挥着未知功能、通用功能和物质转运代谢的菌群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很可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躬耕于田园,寄情于诗歌,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诗歌流派。其诗作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自然纯朴的风格,卓立于诗坛,并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解读。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穿越田园,或棹孤舟,或命巾车,指话桑麻,躬耕西畴。他在诗歌领域的主要贡献就是山水田园诗,
期刊
诚心经营客户至上特供:核桃苗100万株、葡萄苗800万株、甜柿200万株、枣苗100万株、梨苗120万株、苹果苗160万株、石榴苗320万株、板栗苗200万株、金银花2 000万株、甜茶小苗600万株。主推:8518早实核桃苗,免嫁接,挂果早,出仁率高,丰产,见效快。
期刊
目的:实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细针穿刺的常规涂片对肺癌的分期已被证明是有用的,但细针穿刺标本结合细胞蜡块所提供的额外信息却很少有人研究其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关注于细胞蜡块的分析对肺癌诊断率的贡献。方法:270位肺癌患者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了超声检查并提示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被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62位患者加做细胞蜡块,其中43位患者在细胞蜡块的基础上进行了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
会议
2019年以来,随着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县域乡村经济和国土空间治理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为加快推进四川省小城镇建设、合理配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培育小城镇规模经济、降低地方行政管理成本、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为例,以"两项改革"推进过程中部分撤并乡镇出现的典型问题为导向,从合理确定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镇级总体规划目标和规模有新的要求,其规划内容和建设思路也逐步向全过程、全域化、全要素转变。本文以江山市峡口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在对全域全要素深入调查、研究并征求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对构筑良好的生态格局、统筹布局乡镇产业、完善城镇公用设施、严格镇村用地管控、改善区域道路交通和增加区域活力等方面提出规划思路和策略。旨在解决目前乡、镇、村区域存在的
重大赛会事件会对周边区域产生持久影响。本文尝试从受冬奥影响的乡镇入手,探讨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处理好规划编制要求与冬奥发展诉求的关系。并以2022年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总结冬奥影响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先确保生态空间质量、重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及保护传承文化魅力等方面的编制思路转变,并结合规划实践,探索能有效服务于赛会事件所在乡镇的国土空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本轮规划改革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其面临更多挑战。若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容易只见危机和变局,不见新机和新局,难免陷入迷茫、悲观之中而无所作为;若全面、辩证、长远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破解肿瘤治疗的难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融合多学科的技术和理念,发展新型高效的肿瘤治疗技术,是破解当前肿瘤困局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和丰富结构与功能设计性的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有别于传统药物的独特优势,尤其是纳米材料的高催化活性,为肿瘤高的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