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木渎春秋故城遗址是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西郊约15公里处的木渎镇、胥口镇及穹隆山一带,南临太湖,北靠穹窿山。2009年开始对木渎春秋故城遗址展开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现已公布遗址区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虽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但已确定范围内的历史遗存与出土文物对证明吴越文化的存在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对城市中心区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首要问题就是遗址保护区划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苏州市规划局于2006年开始执行《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当时木渎春秋故城遗址还未发掘。直至2009年考古工作展开,遗址区保护规划用地与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发生冲突,随之带来了建设开发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木渎春秋故城遗址保护现状进行评述,提取木渎春秋故城遗址保护规划要点与吴中区总体规划要点,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影响范围,有重点地反映文物保护区划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方面。通过阐述文物保护区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强度、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文物保护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冲突,从城市经济建设、居民调控、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行思考,强调土地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针对重点保护范围内功能用地的迁移安置问题,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强调土地策略调整服务于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管理从目标导向型逐步转变成为过程导向型;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在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科技创新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区内居住用地迁移统一安置、统一规划,要给保护区内居民再就业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其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有效的功能用地调整使得产业布局与居民问题得到合理安置,为吴中区土地利用策略选择、产业经济发展、居民安置调控提供政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的支撑,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