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认知语言学的对转喻的逐步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转喻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现在人们认识到转喻是组织语言、思维以及行动的方式。汉语动结构式历来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他们中的一些从动结式的动词和补语的配价出发来推导动结式的配价;有些从动结式的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动结式。我们选择从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事件性本质。我们赞成动结式所表达的致使事件从本质上说是有两个底层事件组成的,一个是使因事件,另一个是使果事件。论文以汉语的动结构式为题,试图给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作转喻解释,尤其是该结构中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得以实现。在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事件的一些成分可以被转喻地用来指代整个事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在起作用。在汉语动结构式中,我们可以完整地在句法上呈现致事(即使因事件),以此来体现该构式中致事的事件性。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选择使因事件中的某个成分来代替这个使因事件。我们认为这种代替关系是转喻关系。论文除了阐明汉语动结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解释外。我们重点分析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的语义基础,转喻得以实现的认知上的驱动原则,特别是使因事件的意义成分在转喻地指称整个使因事件时所受到的语义限制。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使因事件成分都可以指代整个转喻事件。我们分析语义限制时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个是动结构式内部语义制约,另一个是使因事件中语义成分的致使性的大小。从转喻的视角分析汉语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有以下优点:首先,我们可以对汉语致事的多样性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句法上的名词性致事成分在语义上是事件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了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在句法上我们很容易得到动结构式的种类,但只有我们弄清了动结构式的语义基础和认知理据后我们才能弄明白为什么有些致使事件的成分可以转喻地指代整个转喻事件,而其他的却不可以。我们认为该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大量的动结句的定性分析,我们对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多样性做了系统的解释。我们还相信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