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的转喻理据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ngqiang6268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认知语言学的对转喻的逐步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转喻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现在人们认识到转喻是组织语言、思维以及行动的方式。汉语动结构式历来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他们中的一些从动结式的动词和补语的配价出发来推导动结式的配价;有些从动结式的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动结式。我们选择从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事件性本质。我们赞成动结式所表达的致使事件从本质上说是有两个底层事件组成的,一个是使因事件,另一个是使果事件。论文以汉语的动结构式为题,试图给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作转喻解释,尤其是该结构中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得以实现。在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事件的一些成分可以被转喻地用来指代整个事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在起作用。在汉语动结构式中,我们可以完整地在句法上呈现致事(即使因事件),以此来体现该构式中致事的事件性。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选择使因事件中的某个成分来代替这个使因事件。我们认为这种代替关系是转喻关系。论文除了阐明汉语动结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解释外。我们重点分析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的语义基础,转喻得以实现的认知上的驱动原则,特别是使因事件的意义成分在转喻地指称整个使因事件时所受到的语义限制。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使因事件成分都可以指代整个转喻事件。我们分析语义限制时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个是动结构式内部语义制约,另一个是使因事件中语义成分的致使性的大小。从转喻的视角分析汉语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有以下优点:首先,我们可以对汉语致事的多样性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句法上的名词性致事成分在语义上是事件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了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在句法上我们很容易得到动结构式的种类,但只有我们弄清了动结构式的语义基础和认知理据后我们才能弄明白为什么有些致使事件的成分可以转喻地指代整个转喻事件,而其他的却不可以。我们认为该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大量的动结句的定性分析,我们对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多样性做了系统的解释。我们还相信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加速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对加快建设北方地区开放大门户,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土空间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载体,区域
近年来,涉及征地矛盾的信访在群众信访总量所占比重较大,一些地区的群众对征地反映较为强烈,因征地引发的暴力事件和大规模上访等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为贯彻落
患者女,55岁,系“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面部麻木近1个月”于2010年5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感觉到头晕,伴有左侧肢体麻木,面部麻木感。头晕伴有视物旋转,不能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内镜消融疗法,其在内镜介入治疗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在消化道疾病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
本文主要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并由此对于翻译教学进行探讨。翻译能力是以转换能力为核心,与其他翻译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翻译的综合能力,对翻译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本文涉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体、溶酶体的变化,并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透射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