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室是以专制君主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权,同时又对皇权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历代王朝对宗室的管理就尤为重视。宗正寺作为专门职掌宗室事务的重要机构,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宋朝宗正寺的建置、管理、职能等各项制度,同时对宗正卿、宗正少卿人数作了数量上的统计分析,阐述了宗正寺长官选任资格的特殊性,认为已不再局限于宗室成员。另外还探讨了宗正寺与其它中央行政机构、宗正司的关系,以探求宋代对宗室管理的多元性。分为五个部分对该选题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探讨了宋代以前宗正寺的发展状况。秦始置宗正,是为官职。北齐加寺字,始称宗正寺,为机构名称。隋、唐沿袭。通过分析发现,自先秦至隋唐,各朝宗正寺自成一脉,其职能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每个朝代还是存在不同的特点,其发展在唐代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唐宗正寺管理范围较广,下设机构较多、官员品级较高等多方面。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宋代宗正寺的发展演变。北宋因宗正司的建立,宗正寺职权大为缩小,但其职能的独立性依旧存在。南宋时期,因机构精简,宗正寺曾并归太常寺,但很快复置。宗正寺在南宋未被废除,其原因有二:一是宗正寺历来都是中央九寺五监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宗正寺职能较专一,职权的重要性、特殊性无法替代。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宋代宗正寺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宋代宗正寺于九寺中位次最高,机构设置较为完备。但宗正寺长官的设置在两宋时期也存在着变化:北宋初期,实行差遣制度,长官为判宗正寺事和同判宗正寺事,但多为兼官。元丰改制后,宗正卿、宗正少卿正名,为最高长官。南宋时期,编制无常。宋代宗正卿姓名可以考证到者为八人,多以宗族德高望重者担任,地位较高,其权力看似重要,却缺乏实权。第四部分阐述了宋代宗正寺的职能。其两项基本职能是:维护宗室谱牒和管理太庙、后庙、皇家陵寝等主要祭祀场所。随着宋代宗室的发展,宗正寺又肩负起监督宗室成员婚育、管理宗室教育等事务,但这些职能在宗正司设立后大多被侵夺。第五部分:探究宋代宗正寺与其它政府机构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太常寺、入内内侍省、太常礼院、宗正司等与宗室事务管理相关的部门,这些机构与宗正寺的职能有相同的地方,管辖范围也存在交叉。在宗庙祭祀时,太常寺主要负责宗庙祭祀的礼仪、礼乐的实施,与宗正寺相配合;入内内侍省负责对宗室嫁娶人员的考察和监管,并上报宗正寺进行记录;太常礼院负责宗庙祭祀细小事务,如祭祀时的穿着、食物等,宗正寺在此方面有建议的权责。宋代宗正寺制度的发展更主要体现在宗正司的出现,宗正司是六部之外的机构,主要负责具体宗室事务,与宗正寺不尽相同,在官员选任上与宗正寺相似,以宗室贤能者为主。纵观中国宗正寺制度发展的历史,宗正寺基本上存在于每个朝代,可见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十分重视对宗室的管理。宋代在承袭前代宗正寺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起大宗正司、外宗正司,形成三个机构对宗室成员细密的管理体系,这是与前代不同的宗室管理制度特色。其后,宋代宗正寺制度又为金、明、清各朝所承袭,并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研究宗正寺政治制度,有利于了解宋代宗正成员的管理体制,宋代君主对宗室群体的态度,也能从侧面探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