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意识是指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国家生活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意识不仅清晰的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却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不得不让人遗憾之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管制以及儒家宗亲人伦糟粕思想的束缚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了持久不衰的“臣民”意识与“私民”人格。而公民本应具有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经济意识及生态意识等却变得较为淡薄甚至缺失。中国社科院的著名学者李慎之老先生在《改革》杂志的座谈会上曾感慨道:“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并且发展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一个小节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如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并且行之有效的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问题,已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急需探讨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战线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培育我国公民意识的具体途径与对策,论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培育公民意识的现实价值,培育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培育公民意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意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公民意识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培育公民意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公民意识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二部分对公民意识的概念进行阐述,首先介绍公民意识的内涵,然后解读公民意识的六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六个部分分别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民的责任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的道德意识、公民的经济意识以及公民的生态意识。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现状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民意识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在公民权利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公民法律意识、公民道德意识、公民经济意识以及公民生态意识这六个方面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从政治、经济、传统思想、公民教育等多角度分析其所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根据我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具体问题、原因,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从公民教育、制度保障、社会管理、舆论引导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式的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育途径,希望通过这些对策建议可以使我国的公民意识显著提升起来,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