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国内主要研究所收集到34个保藏菌株和栽培菌株,对其进行菌株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评价,以建立灰树花标准菌株库,并人工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的3个菌株,H1、H9、H27,具有不同温型和色泽,可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多样需求,并且菌株H13、H20、H31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作为品种改良的互补菌株。对灰树花菌株17个栽培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10个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进行分析,为灰树花品种选育打下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灰树花标准菌株鉴定和分类用形态学和ITS-PCR结合的方法鉴定收集到的菌株,H11和H16菌株与裂褶菌同源性在97%~98%,为裂褶菌。对灰树花菌株进行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灰树花菌株间拮抗效果强弱不一,类型有沟型、隆起型。根据拮抗表现,32个灰树花菌株分为17组。对灰树花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共检测出迁移率不同的10条谱带,通过聚类分析,相似系数为0.74时聚为4个地理来源不同的类群,遗传相似系数最远的为H5和H29。相似系数为1的有7组,共21个菌株,因而总共将32个灰树花菌株分为18个不同的群体,可以将部分没有拮抗现象的菌株分开。(2)灰树花标准生理特性研究对灰树花菌株进行温型划分,结果表明,灰树花菌丝能在10~30℃范围内生长,最适温度为25℃,5℃下部分菌株能够萌发。根据灰树花菌丝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划分为3个温型。中温型品种有7个,在25~30℃区间菌丝生长最快;中低温品种有15个,在20~25℃区间生长最快;低温品种有10个,在10~20℃区间生长速度较其他菌株快。对灰树花菌株的最适原种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丝在木屑和高粱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丝洁白,而麦粒培养基则生长缓慢,菌丝易发黄,不适合作为灰树花原种。对灰树花菌株的耐高温性进行测定筛选出4个菌株较耐高温H2、H5、H8、H17,整体表现较耐高温。对灰树花菌株的抗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灰树花对木霉没有抗性,对青霉只能形成对峙效果,灰树花菌丝不能盖过青霉菌丝,整体表现抗病性较弱。对灰树花菌株漆酶、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期漆酶是灰树花的主要分解酶,利用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对纤维素的利用较少。(3)灰树花标准菌株农艺性状及优良菌株筛选对灰树花菌株进行栽培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农艺性状差别较大,除3株因培养过程中污染失败外,其余29个菌株满瓶时间在28~35 d之间,现原基时间差异明显,范围在4~17 d之间,子实体成熟时间范围为9~18 d。其中H5和H29原基不能正常分化;H13、H20、H31、H34发菌速度较快,生育期短为44 d,但是产量较低,并且H13和H31原基分化快,出菇温度高,原基发生多,子实体朵型小。H1、H9、H26产量较高,但生育期较长。菌盖直径在13.29~42.33mm之间;菌盖厚度在1.17~3.46 mm之间;产量在49.4~130.32 g之间。并选择出农艺性状优良的生产菌株H1、H9、H27,产量高于对照组H30。(4)灰树花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灰树花17个栽培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应在生产上选择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浓密,漆酶含量相对较低的菌株,则产量较高,子实体朵型较好,抗病性较好。对10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将10个数量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分为菇型因子,生育因子,产量因子和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