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研究——以成都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旅游小城镇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城镇空间发生着急剧地变化,空间拓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组织的调控范围,城镇空间建设若没有人为规划的指导将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具有特殊性,编制规划却又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指导。因此,研究已有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律,对科学预测同类型城镇未来的拓展趋势,进而指导规划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整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研究相结合以及需求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旅游小城镇进行基础研究。界定旅游小城镇的概念、类型,总结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概况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成都小鱼洞镇、平乐镇、洛带镇、友爱镇四个典型城镇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实地踏勘和访谈,将单个城镇的动态发展解析为多个相对静态时段,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实地踏勘重现每个阶段的城镇物质空间拓展状况,并与该阶段城镇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进行互动研究,分析每个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从现象到本质揭示城镇空间生长规律。与此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旅游者、居民的空间需求与旅游小城镇空现状间供给之间的差异。然后,再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加辅助案例的比较、分类与综合分析,总结出旅游小城镇物质空间拓展外在表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角度深入分析物质空间拓展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归纳出空间拓展的普遍性规律。基于上述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机制和规律的总结,本章提出上至宏观领域的城镇体系规划下至微观领域的物质空间设计的规划策略。
其他文献
建筑的生态化绿色发展是建筑发展的未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提法,都要求在设计中尊重和利用地方特质;而气候作为不可移植的地方特质在建筑设计中一直受到重视,并被不断探索。但建筑物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公路隧道照明察觉对比设计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1278507)的研究分课题,旨在进一步完善隧道照明标准中最重要的基准参数——洞外景物亮度,为
近代建筑中,越来越注重建筑形式的发展,然而却忽略了建筑的本质,本文以语言学中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结合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以彼得·艾森曼的卡纸板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图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雾霾”天气已然成为众多城市常见的气候状态,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居民的健康状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城市微气候的核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苏州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试点之一,以农业现代化为抓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城市都掀起了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高潮,相关研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底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重庆同年城镇化率高达60.94%。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新建都市区内的传统寨堡,一方面遭受
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的趋同造成了景观环境缺乏自身特色和个性。对场所的研究是营造景观特色的必由之路。基于场所的景观迈过了民族主义的局限、超越了地域主义的泛化,它不再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的经济、社会观念以及老年事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滞后于老龄化的进程,集中表现为我国的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和现有的社会养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