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复杂地区资料处理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胜利油田用该方法处理了近1700km2的资料,但是除一块资料见到好的效果外,其他都没见到很大的改善.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的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叠前深度偏移应遵守以下原则:(1)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选择偏移成像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根据要解决的地质任务选择偏移成像方法.(2)循序渐进方法.偏移成像处理应该从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逐步深入,到哪一步能解决问题就停止.(3)叠前深度的速度场并不要求其空间频率很高.但是,它应该是实际速度场的低频部分组成.就是说,不要求太精细,但很正确.在速度场剧烈变化的时候,过渡带的速度场描述也不是很容易的,控制不好,会使得过渡带下方的反射界面成像质量很差.这些地方速度分析点应该加密,沿层速度分析时,应综合各种因素确定界面的合理位置.(4)输出所有的,或者关键部位的成像道集,结合其他有关速度的信息(如测井资料),监控偏移速度场的质量.(5)建立速度模型时,充分考虑其地质意义的合理性.(6)在做叠前深度偏移时,应该充分去除表速度异常引起的道间时差.不要把地表因素的校正和中深部构造成像混为一谈.静校正(尽管在很多地区,地表层的速度已不在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但人们还是称表层因素引起的道间时差为静校正)问题本来就是成像问题的内容,其本质还是浅层速度撑的描述.如果能准确的描述速度分布,静校正可以不做,直接从观测地表进行偏移就可以了.表层速度场的研究比中深层还要困难,只要问题是空间采样相对地表异常体来说太大了,因此,辅助增加野外观测手段获取有关浅层速度的额外信息非常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与减少或约束浅层速度分析或反演中的不唯一性.在低信噪比地区,表层因素引起的噪音和静校正量是速度模型建立阶段的主要干扰因素,当然也是叠前深度偏移在很多地区不能很好应用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