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其可通过疫苗预防,随着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使用,很多国家流腮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许多国家又发生了暴发。2008年起麻腮风联合疫苗纳入到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腮的发生,但其发病仍较高,每年均有数十万流腮病例报告。作为一个人口和人口流动大省,山东省2012、2013年流腮病例均高达25/10万,提示流腮在山东省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气候变化己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也表明,气象因素与流腮的发病有关,但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单一城市或区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模型来探讨气象因素对流腮发病的效应,省级水平的研究非常有限。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描述研究期间全省及各地市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山东省各地市气象因素与流腮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在省级水平上气象因素对流腮的平均效应,探讨其异质性来源,为流腮防控提供依据,帮助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因地制宜,降低流腮发病的风险。方法:收集山东省各地市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流腮日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描述研究期间全省及各地市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性趋势、星期几效应以及其他气象因素的情况下探讨各个地市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的影响。第二阶段应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各地市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流腮的效应,得出在山东省水平的平均效应值,将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分层探讨温度对流腮发病的冷、热效应以及高、低相对湿度对流腮的影响。应用meta回归探讨本研究中所纳入的协变量对meta分析中合并效应的影响,以试图找出异质性来源。结果:1.2009~2017年山东省各地市共上报流腮病例1046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1.94/10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城市是东营市、枣庄市和济宁市,烟台市和潍坊市发病率较低;全省发病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发病整体呈现先轻微下降(2009~2010年)后加速上升(2010~2012年),然后继续下降(2012~2017年)的趋势,各地市流腮发病率与全省呈现类似的趋势,全省与各地市每年发病均有两个高峰,其中4~7月份为大高峰,12月~次年1月份为小高峰;各地市男性发病均比女性高,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20岁,其中5~15岁高发,人群主要分布在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研究期间山东省各区县几乎均有流腮发生,但不同年份主要发生地区有所不同,整体近似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内陆多沿海少的趋势。2.各市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范围有较大的重叠。以山东省日平均气温中位数14.7℃为参照,显示各地市温度与流腮发病率之间的暴露-反应曲线均为非线性,各地市之间暴露反应曲线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曲线表现为“V”、“L”、“S”型。以日平相对湿度的中位数67%为参考,显示各地市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也均为非线性,且各地市效应有所不同,大多数曲线呈现“V”和“S”型。3.在山东省水平上,温度与流腮之间的暴露-反应曲线近似表现为“L”型,以14.7℃为参照,流腮发病累积风险在温度为-12.6℃时最高,RR=2.429(95%CI:1.339~4.407),在 29.7℃时发病风险为最低,RR=0.759(95%CI:0.545~1.056)。温度对流腮的冷效应在不同滞后时间均呈现为危险效应,在滞后1天时出现并且风险最高,RR=1.035(95%CI:1.002~1.069),滞后14天时效应值最小,RR=1.022(95%CI:1.008~1.036),温度对流腮呈现的热效应在不同滞后时间均为保护效应,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对湿度与流腮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S”型,以67%为参照,相对湿度在99%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1.255(95%CI:0.975~1.615),在 16.5%时最小,RR=0.767(95%CI:0.463~1.272),但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的滞后时间下,低相对湿度对流腮的效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高相对湿度时,效应在滞后13天时出现,在15天时风险最高,RR=1.015(95%CI:1.002~1.028)。4.温度对流腮的合并效应存在异质性(Q=95.447,P=0.000),异质性大小P=49.7%,Wald检验结果显示异质性来源有中小学生所占比例(Stat=8.374,P=0.039),纳入中小学生所占比例变量后,异质性下降为45.4%,其他协变量Wald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相对湿度对流腮的合并效应存在异质性(Q=75.505,P=0.007),异质性大小为I2=36.4%,但纳入经度等协变量后,Wald检验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期间山东省及其各地市流腮发病均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发病率较高的城市有东营市、枣庄市和济宁市,烟台市和潍坊市较低,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15岁,人群主要分布在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各区县几乎均有流腮发生,不同年份主要发生地区不同,整体近似呈现为西部多东部少、内陆多沿海少的趋势,提示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侧重高发人群、高发地区做好流腮的预警和防控。2.山东省日平均温度对流腮的效应呈现为低温时发病风险高,高温发病风险低,且低温效应有一定的延迟;日相对湿度对流腮的效应呈现为在一定阈值下,随着日相对湿度的增加,相对风险逐渐增加,随后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流腮的暴露-反应曲线在各地市有所不同,大部分城市表现为与省级水平相似,提示相关部门在温度相对较低和/或相对湿度较低时应加强对流腮的防控,降低流腮发生的风险。3.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流腮的合并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中小学生所占比例高可增加低温时流腮发病的风险,提示低温时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占比高的地区人群的防护,提高公众意识,增加卫生资源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