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的认知上的了解、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内在行为倾向和外在行为效果的动态过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在专业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着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专业认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现有研究具有单一性,国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特定职业群体的研究,且将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视为同一,关于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虽然逐渐开始关注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但是只有少数定量研究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在参阅现有文献资料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编制了《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结构、现状、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最优结构模型为一阶5因素,分别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②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正向趋势。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高校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同时,学校类别及专业意愿在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显著。④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最优结构模型为一阶3因素,分别为情绪倦怠、发展倦怠、行为倦怠。⑤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学习倦怠总体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专业认同度各因子对学习倦怠各因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专业认同度各因子中,“喜好度”对“情绪倦怠”和“行为倦怠”的预测作用最强;“匹配度”对“发展倦怠”的预测作用最强。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要从专业意愿选择、专业引导机制、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培养机制、专业培养模式、职业规划教育等角度采取措施,且注重专业培养的差异化,以改善和提升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