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史论方法,以整个明朝颁行的海禁法令为主线,通过考察每道海禁法令出台的具体事由、政治形势、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帝王的为政禀赋、传统的影响力度,意在揭示明王朝长时间地禁止私人出海贸易的偶然与必然性致因。 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考察了从明太祖至明武宗时期的海禁法令。海禁在这150余年里被奠定与强化:明立之初的海禁作为新王朝立足未稳的防卫之策出台,而洪武十四年之后的海禁沦为了多疑的明太祖翦除政治对手、防止海内外勾结的副产品。洪武三十年里的严禁为后世的朱明君主创留了恶例。永乐前五年里一度严禁,中后期以实质上的弛禁为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仁宣之后又僵守太祖旧制,不给商民出海以合法的权利,造成与律法相对抗的海上走私贸易愈来愈烈。 第二段考察了明世宗45年里的海禁法令。嘉靖年间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驱动与技术支持已相当成熟,但明政府以海防备倭为由,逆流违时地坚持海禁。民间自发牟利行为与政府法律管制之间冲突的加剧发展成一场“倭变”。变乱中及其后引发的开海言论,为嘉靖以后的海上政策转变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考察了明穆宗直至明思宗的78年。这一时期虽然是整个明代难得的弛禁开海阶段,但“于通之之中,申禁之之法”,海禁政策不改其顽固性。贪虐的统治者又以商人为盘剥的对象,另外西人东来的侵扰造成竞争环境的恶化,整个东南海上贸易发展惟艰。旋至明亡,继起的清王朝效尤明法,海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海商势力再也无法与西方匹敌,终至历史衰局。 结论是,明朝大多数帝王低劣的为君禀赋和日本海盗对明朝海疆的持续侵扰,是造成明朝海禁的偶然性历史原因;而保守封闭的社会习俗、轻商主义的存续等传统文化的强大,是海禁难以消除的必然性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