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的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极其重要环节。近年来尽管各校也都根据国家教育规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其有效性令人怀疑。本文试图对现行的中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反思,探索有效的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策略、途径,以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章分析了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及论文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阐述了本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探讨。本章对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含义、内容、形式和途径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开展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哲学理论基础、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考察。通过对泉州市范围内6所中学的600多名学生、教师和家长(有城区公办中学、民办中学和农村公办中学)的抽样问卷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第三章: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基于调查,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思想观念问题、管理问题、安全问题、评价问题等诸多方面;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是:思想认识偏差性、活动单调形式化、安全考虑夸大化、评价导向滞后性、配套体系不完善等。 第四章:提高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针对现阶段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提出有效开展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就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管理、评价、配套体制等诸多方面,提出提高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如:加强政策引导、丰富活动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双主”作用、健全评价体系、完善保障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