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发突变是玉米种质扩增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玉米辐射诱变后代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以促进突变体的高效选择和利用。本研究以生产上常用的6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处理,探讨其辐射敏感性及适宜辐射剂量;对诱变后代M1生物学效应及其M3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并应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103份48-2和R08诱变后代M3株系的遗传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⑴不同玉米自交系及其不同性状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在6个自交系中,R08对辐射最为敏感,其次分别为K305、K169、698-3和郑58,对辐射最不敏感的是48-2。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对辐射最为敏感,其次为生育期,主要雄穗性状和主要果穗性状最不敏感。以苗高降低30%作为指标,K305的适宜剂量为150-160Gy,R08、K169和698-3的适宜剂量为165-175Gy,郑58和48-2则分别为180-190Gy及200-210Gy。育种上应根据实际目标需要,参照不同性状的敏感性灵活运用。
⑵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6个玉米自交系M1植株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及辐射损伤。具体表现在成苗率和成株率降低,畸变率提高,生育期延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并且这种抑制损伤效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对M1主要雄穗和果穗性状却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诱变后代M3株系各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向突变和负向突变,其中株高、穗位高及叶面积平均值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的M3株系频率高于主要雄穗及果穗性状,说明这些性状的诱变效果更好。诱变后代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增大,表明辐射诱变能扩大玉米主要性状的变异谱,拓宽了选择范围。此外,在K305和48-2的M3代还获得了7个籽粒颜色发生突变的株系和4个雄性不育突变株系。
⑶SSR分析结果表明,48-2和R08 M3株系位点多态信息量(PIC)变化范围分别为0.307-0.948和0.108-0.955,平均值分别为0.762和0.701;基因型多样性(H’)变化范围分别为0.552-2.830和0.254-3.309,平均值分别为1.830和1.777。50份48-2 M3株系与未辐射处理对照(M673)的总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8194,其中M723最低为0.7327,该株系果穗性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其次为M721和M745等11个株系,遗传相似系数均低于0.8000,与对照遗传差异较大。53份R08 M3株系与未辐射处理对照(M487)的总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8373,其中M499最低为0.6929,该株系除穗行数外其余性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其次为M507和M519等8个株系,遗传相似系数均低于0.8000,这些株系与对照遗传差异也较大。这些结果说明,在表型性状不同的株系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学差异。
⑷用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将自交系48-2和R08及其103份M3株系分别划分成了7个和5个类群,其中包含对照自交系的类群均为最大的类群,其株系数分别为22个和38个,分别占其总株系数的44.0%和71.7%,其类群内的株系与对照的遗传差异较小。而其余类群M3株系与对照的遗传差异则较大,在这些类群M3株系中出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如矮秆、长大穗等有利突变性状,大大拓宽了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在育种实践中,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各类群株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和规律,加强突变系的选择和利用,可能提高玉米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