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脊柱骨折主要有6种类型,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导致胸腰椎骨质出现连续性损伤的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柱损伤,以脊柱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难、活动受限、脊柱畸形及压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致截瘫、致死,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后遗症。老年人多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受伤,青年人多因车祸、高空坠落等原因导致患者臀部或足先着地而受伤。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常用的术式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跨伤椎固定术,但是随着随访时间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术式具有矫正度丢失、内固定失效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经伤椎固定是在跨伤椎固定治疗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没有根本上改变手术方式,但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内固定失效率以及矫正丢失现象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探究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96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将自愿加入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评价及影像学等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将所采集数据输入2013Excel表建立证候量表数据库;将所有资料导入计算机,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JOA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其中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价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影像学检查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Cobb角及椎管占位显著性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性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采用跨伤椎固定法和经伤椎固定法治疗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了腰背疼痛、明显恢复了椎体高度、改善Cobb角,且经伤椎固定法的复位效果更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