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居翰[James Cahill]是美国汉学家,中国艺术史学家。1982年,高居翰的《气势撼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一书获得美国大学艺术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之莫雷奖。他的学术建设使伯克利大学在美国成为一个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心。通过数十年的工作,高居翰成功构建起他眼中的晚期中国绘画史。本文试图对高居翰美术史研究的逻辑起点、方法论、晚期中国绘画史研究内在理路进行深度梳理,力求将高居翰美术史研究的内在理路和历史脉络放置于一个体系之中。 第一章探讨高居翰对传统中国绘画研究的反思。古代中国画研究集史、论、评为一体,这一体系中文人“以辞索图”的研究方式使中国绘画研究长期脱离画作本身。 第二章高居翰从西方的视角出发,首先质疑文人权威掌控的中国画学和画史文献,认为应该从画作本身出发,将视觉研究作为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从风格学的基本概念“风格”一词出发,探讨风格概念的历史渊源,形成与内涵,进而界定高居翰赋予风格的新内涵。新的“风格”内涵是风格即是思想观念,这是结合中国晚期绘画史实提出的。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研究需要这一新的风格概念,他认为其新方法就是追溯艺术风格形成的来源和它的影响;去探讨风格发展的前因后果;将风格表现于外的价值写出。亦即,去探讨艺术家创作或选用此种风格是企图表达何种意念。因此也将研究导向了两个进路,分别是第三章与第四章探讨的内容。 第三章高居翰将外在社会环境与艺术结合。首先对赞助模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1976年首先提出假设即画家社会经济地位与画风之间具有相关性。《江岸送别》对这一问题有探讨。第二阶段从逻辑上完善之前提出的假设,系统运用社会学方法深耕晚期中国绘画生产机制也就是赞助模式的运作问题,包括分析画家生计与画家日常工作方式等。其次,从经济动机的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发现世俗绘画类型。 第四章,对作品本身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其中的多层次意义。高居翰重视从符号学角度探索绘画作品表达的含义,将图像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加以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绘画中,中国人在面对重大的文化逆流时(西方文化影响、满族入主),画家是如何调整自我的轨迹的。 第五章,笔者认为高居翰中国绘画研究方法开拓了中国绘画研究的新境界,但是否定中国绘画文献是不可取的,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不应全盘否定。二者是相互丰富的关系。 结语部分,涉及高居翰如何撰写美术史的问题。高居翰既借鉴了古代中国绘画史的建构方式,也汲取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思想。他发展罗樾“再现—超再现”的历时性历程。将明清绘画置于“再现—超再现”的共时性竞争中,在二元对立的戏剧式展开中呈现出明清恢宏的绘画史盛况,气势撼人。